【本報台北訊】每天早晨手腳僵硬、不自主顫抖,現年五十三歲的陳先生,三十三歲時發現罹患年輕型巴金森氏症,但他不放棄治療,兩年前完成挑戰台灣第一高峰玉山的夢想,接下來還想挑戰台北一○一大樓登高大賽。
台灣巴金森之友協會昨天成立,邀請陳先生現身說法。他是一名有二十年病史的患者。當時他發現自己起床時手腳僵硬、不自主顫抖,看過中醫、試過針灸,卻愈來愈嚴重,連起床都要花三個小時,後來被診斷出年輕型巴金森氏症。
在持續服藥十五年後,陳先生二○○八年接受「深腦刺激術」治療,術後醫師建議他爬樓梯復健,他一口氣從台大醫院地下一樓直奔十六樓。由於復原狀況不錯,二○○九年他決定完成從少年以來的夢想,成功挑戰登上玉山。現在他每天爬十層樓樓梯兩次,下一個目標想要挑戰一○一大樓登高大賽。
發起成立協會的台大醫院神經部主任吳瑞美表示,巴金森氏症逐漸成為國人常見的神經退化疾病,健保資料庫顯示,目前有八萬多人正接受治療。其中有一成巴金森氏症患者,屬於五十歲以前發病的年輕型患者。
吳瑞美表示,年輕型患者大多在服藥五到十年後,藥物就不足以有效控制。但目前外科治療的深腦刺激術,健保不給付,初次手術要自費一百萬元,接下來每五年必須再自費五十萬元換電池,導致有些患者裹足不前,因為身體退化、雙腿不聽使喚,連出門都害怕。
她粗估,年輕型患者一年約有三千至四千人,她希望日後爭取深腦刺激術健保給付,讓患者治療後可回到工作職場,也可避免退化引起的肺炎感染、走路跌倒骨折等後期併發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