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住宅或村落周邊、橋梁道路要衝等地,尤其在中國大陸,常常見到刻著「泰山石敢當」的碑額。這是鎮宅石,有驅鬼避邪的功效。立石敢當這個風俗,在我國民間流傳很久,無論南方或是北方,農村建房都要先打好「泰山石敢當」,立於門前或牆角處,以避邪消災。

相傳,石敢當是一姓石的農民,家住泰山旁邊的徂徠山橋溝村,為人勇敢,好打抱不平,常助人避離邪魔侵害。
又有傳說黃帝時代,蚩尤殘暴,頭角所向無敵,再堅硬的岩石也能撞碎,黃帝屢遭其害。一次,蚩尤登泰山,狂呼天下有誰敢當,女媧投下刻有「泰山石敢當」的煉石,蚩尤大敗而逃。於是黃帝遍立泰山石敢當,令蚩尤畏懼,從此不敢作祟,最後與黃帝大戰,敗於涿鹿。
民間亦有稱「石敢當」為「石將軍」者,把它當做勇敢和力量的象徵。但傳說畢竟不可盡信。據民俗學家的研究,「泰山石敢當」實際上就是源於一種十分原始且流行廣泛的宗教習俗——靈石崇拜。
靈石崇拜形成於史前社會,它與祭天、祭地、祭山川、祭祖都有淵源關係。古代人類在惡劣的生存環境中,時時處處都有危險,於是幻想出各種靈石來保佑自己,泰山石敢當便如此應運而生。
在古人心目中,泰山是五嶽之首,「夏將亡,泰山石泣」、「泰山巨石自燃,漢亡之兆」等記載,不絕於史書。泰山被看作神山,泰山石也就被看作是有靈性的。秦皇漢武封禪泰山,對「狀博平,圓九尺」的立石頂禮膜拜,認為泰山和泰山石能福佑社稷平安,加上泰山之神有巨大鎮壓鬼魅之力,故合成為「泰山石敢當」。

從古代的典籍文獻探究,關於「泰山石敢當」最早的記載,見於西漢史游的〈急就章〉:「師猛虎,石敢當,所不侵,龍未央。」唐代的文學家顏師古注為:「衛有石蠟、石買、石惡,鄭有石制,皆為石氏;周有石速,齊有石之紛如,其後以命族。敢當,所向無敵也。」顏氏認為,「石」是姓,「敢當」為所向無敵意。這就說明「石敢當」的歷史可以追溯到西漢,甚至有可能更早。此後的歷朝歷代都有文獻典籍涉及到「泰山石敢當」。
「石敢當」雖然在漢代就已經出現在史籍中,但現存最早的石敢當實物,則是宋代出土的唐代石敢當。宋人王象之《輿地紀勝》卷一三五〈福建路〉所著錄,宋仁宗慶曆四年發現於福建莆田的唐代宗大曆五年「石敢當」碑。此外,明代黃仲昭的《八閩通志》以及後來的《莆田縣誌》都記述了這一事件。
據《集說詮真》:「今城廂宅第,或適當巷陌橋道之衝,必植一小石,上鐫『石敢當』三字,或又繪虎頭其上,或加『泰山』二字,名曰『石將軍』,謂巷道直衝有關凶煞,此石能厭禳之。」可見這一民俗流傳之久遠與影響之廣泛。有學者考證,「泰山石敢當」之流行,當始於清初。
晚世民居當門立「石敢當」碑的風習相當普遍。民國十年《合川縣誌》關於「信仰民俗」的內容中有「石敢當」條,其中寫道:「居民宅當衝射處,於門前立一石以禦煞星,曰『石敢當』。」又寫道:「今人家有埋石於門中,立一虎頭,書曰『泰山石敢當』五字;或又門額中釘一虎頭,匾上書『一善』兩字,謂此可以避煞。」
「石敢當」或「泰山石敢當」的具體形制,如《魯班經》記載:「高四尺八寸,闊一尺二寸,厚四寸,埋入土中八寸。」
然而,實際民居所用「石敢當」規格並不完全一致,樣式也各有區別。《魯班經》還說:「凡鑿石敢當,須擇冬至日後甲辰、丙辰、戊辰、庚辰、壬辰、甲寅、丙寅、戊寅、庚寅、壬寅,此十日乃『龍虎日』,用之吉……凡有巷道來衝者,用此『石敢當』。」
「石敢當」多見立於街巷丁字路口,凡有巷道來衝者,其設置原則正在於克服所謂「路如丁字損人丁」的陽宅門向之所忌。
從民俗資料中可以看到,有的地方住宅如有觸忌,門上要掛虎頭牌;在刻有「泰山石敢當」的鎮宅石上,有時也刻上獅虎的形象。這顯然是繼承了虎能降鬼的傳說,以此鎮魔辟邪,保障門戶平安。
另外,有些民居在大門上首釘一黃色木板,上面虎頭,下寫「泰山石敢當」,或者畫八卦圖形,寫「姜太公在此百無禁忌」字樣,也取其驅邪鎮鬼之用。年畫中〈鎮宅神虎〉亦有此用。
清代山東濰縣、河北武強、陝西鳳翔等年畫產地,都有大小各種猛虎下山形狀的年畫出現。有的圖寫「鎮宅神虎」四字或刻一方形印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