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阮愛惠、羅智華綜合報導】「星雲大師熱愛文學,曾說過如果自己沒有出家當和尚,應該會成為作家,舉辦文學獎不只是大師心願,更希望為社會盡一份力」。國立台灣文學館館長李瑞騰致詞時表示,因為大師的願力,啟發他投入文學獎籌備,擔任「全球華文文學星雲獎」評議委員會主委。身為文化人,他亦期盼透過文學獎推動文學發展更上層樓、厚實文化底蘊。
李瑞騰表示,「貢獻獎」與「特別獎」主要是頒給持續在文學領域耕耘不輟,對社會公論有重大貢獻的文學作家。遴選原則近似「行政院文化獎」的推選方式,主要由評議委員會主動遴選;而創作徵文獎則有別其他文學獎內容,特別規畫「歷史小說」、「報導文學」及「人間佛教散文」三大類。
李瑞騰說,星雲大師早期曾寫過傳記性質小說《玉琳國師》,從文學角度來看,「歷史」有其真實存在,但「小說」卻可虛構,兩者搭配巧妙,足以表達人類崇高理想;透過文字組織,可從中啟發人性新價值;而好的報導文學作品更具社會脈動意義。
而投稿來自各行各業的「人間佛教散文」,更是「星雲獎」有別其他文學獎的一大特色。李瑞騰表示,星雲大師長期投注心力整理佛教經典,轉化為大眾易解喜讀的佛教文學,他的慈悲不只體現在人間,也為佛教文學開闢蹊徑。
擔任評議委員的何寄澎致詞時談到,有人說二十一世紀是華人的世紀,但要成為華人世紀,須仰賴文學的力量,若缺乏文學底蘊挹注,華人很難對全球有影響力,這也彰顯出文學獎背後的深遠意義。他表示,從創作徵文的三類獎項來看,亦各具價值,以歷史小說為例,在古典文學中不只扮演要角,更滲透至戲曲,展現教化社會功能;而報導文學則適時發揮關懷社會與弱勢精神,有助建構和諧的正義社會;人間佛教散文則從日常生活出發,藉由撼動人心的文字帶來深刻生命省思。何寄澎語帶肯定表示,雖然「全球華文文學星雲獎」是首次舉辦,但他相信只要持續深耕下去,未來將更光明璨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