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一九四七年以同等學力考進由和平中學改制的師大附中第一屆。畢業時班級編號是個位數「八」。迄今已是一甲子有餘,學弟妹們班級編號已是四位數。母校六十周年時我應邀返校,總以為我一定是最「老」的校友,沒想到還有比我更老的,他們是和平中學(日治時代)的校友。
附中的首任校長宗亮東教授,在新生訓練時帶著我們種樹,如今校門前的那一排綠蔭婆娑,可能就是當年我們的汗水所植,每次走過都緬懷著想去摩娑一番。宗老師的作風親切開明,把體育組升格為「處」。規定全校師生每天下午最後一節課都上操場。當時的附中有二項特色,一是唯一的「國立」中學;另一即是擁有內、外兩座大操場。附中學生們參加球隊、合唱團、出壁報、演話劇、看閒書,把一本書拆散,上課時一張張傳送著看,台上的老師只聽到一片沙沙之聲,卻不知我們在搞什麼飛機?
而學生中的鮮事又真多,我們那一屆有一位女生,她是運動會女子一萬公尺的記錄保持者,因為參加這項目的只有她一位。還有一位漂亮的美眉,她是游泳名將,常喜歡躲在教室門後用掃把打男生的頭,一見是短頭髮的打下去準沒錯,有一次打到新來的男老師,還好那老師不以為忤,只是摸著頭問我們:「是你們班訂下的見面禮嗎?」這二個頑皮的女娃,嗣後竟然都是極負盛名的聲樂教授。
還有一位男生綽號「馬捉魚」,他的癖好是蒐集壁報上的圖釘,把一張張紙依序編號,用一根線串成一本掛在壁報板的一角。這位仁兄其後當上了某國立大學的校長,我去講演,他很高興地設宴招待,我問他:「還在蒐集圖釘嗎?」他對我會心一笑,還是當年那一副促狹的樣子。
同屆朱復昌的令堂,就是一九三七年淞滬之戰泅泳蘇州河,去到四行倉庫向八百孤軍獻送國旗的女童軍楊惠敏女士。遙想當年,烽煙孤城中笳鼓大作,青天白日滿地紅國旗冉冉上升的悲壯畫面,怎不令人熱淚盈眶。復昌兄其後進入師大體育系,成為青年球隊的名中鋒,這使我了解到健康的體魄與靈活的頭腦原是相通,真好。
活潑進取的附中精神長在,曩昔的老友!你們一定都還在懷念著吧!
(本專欄每隔周三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