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郭士榛專題報導】提到「獅頭」就會連想到「獅陣」,會認定是和宗教儀式有關的活動,台灣獅頭旺民俗技藝發展協會秘書長洪文定表示,自古以來「舞獅」在節慶活動中,是被重視的節慶演出,深具俗民文化性格的表演。
洪文定指出,獅陣十八世紀從中國傳入,當時台灣盜匪橫行,鄉里為抵禦外侮廣設武館,訓練子弟習武保衛家園。農業社會休閒娛樂少,武館引進兼顧「武術」與「舞蹈」的獅陣,讓鄉民在農餘及節慶時,既可強身、娛樂,還可凝聚向心力,因而有「陣頭」、「藝陣」之稱,兼具技藝表演和民俗團體屬性,流行民間。
耳濡目染 愛上武術與獅陣
洪文定現任北投「福安獅團」團長,父親是被人尊稱「獅頭旺」的洪來旺,即使已九十七歲,但在十三度低溫下,仍可穿著短袖襯衫,身體硬朗的讓人佩服。洪文定自小看著父親練拳、舞獅、擊鼓,耳濡目染,也對武術、獅陣產生濃厚興趣。
為推廣獅藝,洪來旺父子二○○六年九月成立「台灣獅頭旺民俗技藝發展協會」,教導學生由「獅頭彩繪」、捏做獅頭入門,引發學生舞獅興趣,進而推廣武術。洪文定表示,練武必須氣定心靜,首要就是德行教育。
「學習舞獅藝術的人,更要先懂得禮數,否則獅子在手中只是一隻禽獸。」洪文定除了「獅頭旺劇團」外,也在大學、國高中教社團,許多行為乖張的年輕人進來,洪文定都先靜觀,有很多孩子對獅藝是真的有興趣,漸漸會投入心思,等行為收斂後,洪文定才開始教他們獅藝。
洪文定強調,「獅藝」是學問,也是一技之長,它學的不僅是「武」和「舞」,也學習對天、對人尊重的道理。如果孩子學出了興趣,還可藉此申請進入體育班或體育學院,將技藝做專業化的提升。
製作繁瑣 手工獅頭難傳承
坐擁「獅頭」的洪文定家中,到處都是已完成、未完成的獅頭,「這些獅頭都是手工製作,結合泥塑、布胎、彩繪、染色等工序,才能表現傳統工藝之美。」不過隨著現代機器開模趨勢,這項結合宗教與工藝的技藝正逐漸失傳,幸好有「獅頭旺」尊稱的洪來旺仍堅持守護傳統藝術的薪傳。
手工獅頭不僅製作工序繁瑣,材料取得與處理也煞費苦心。洪文定指出,當泥塑完成,進入布胎程序時,一定要陰乾,絕對不能貪快用日光曝曬,否則表面乾燥,內裡的棉布纖維未乾透,急著上第二層,日後就會變形。
洪文定說,布胎脫模後,先安裝用上下兩片竹篩做成的獅嘴,方便嘴部開闔,然後在獅嘴後方裝上狀似「牛軛」的木架,舞獅者用雙手握緊木架,便可輕易操控獅頭與獅嘴,做出舔腳、互咬、獻食、吐春聯等討喜動作。
洪文定表示,黃金閃耀的獅面成形後,再依獅頭上勾勒的各種圖案塗上不同顏色,「這些繪在獅面上的圖案各具意義:火焰代表此獅氣勢旺盛、陽剛之氣衝天,可以驅邪;八卦、太極、七星都表示可以破煞鎮宅;安裝在火焰上的鏡子,則意味著『用五色鏡,照五色人』,人的心性善惡皆無所遁形。」
獅頭完成彩繪後,用黃麻絲充當獅鬃,為了鮮豔搶眼,還會染成金黃、墨綠、紅、黑等色彩;最後穿上用彩布縫製的獅身,再把棕櫚綁成一束獅尾,耗時二至三個月的台灣獅,大功告成。
洪文定指著褶褶發亮的「金屬獅牙」表示,早年是在獅嘴的竹篩裡插兩把短刀當獅牙;兩人一組在後舞弄獅尾的人,腰際也會攜帶一對「鐵尺」。獅頭完成後,還需經過「開光點睛」方可啟用。洪文定指出,身為一位「獅頭」藝師,要文武兼備,甚至也需懂「法」,是很不容易養成的專業。
舞獅藝陣受歡迎 盼向下扎根
「舞獅」台灣俗稱「弄獅」,「舞獅」所組成的團體,稱為「獅陣」或「獅團」。目前流行於民間或慶典最常見的種類,有開口獅(北部獅、客家盒仔獅均屬之)、閉口獅(南部獅屬之)、醒獅(廣東獅)和北方獅(北京獅)等四種。
「台灣獅」源自中國,在台灣發展的一百年來,演藝方式深具台灣特色和內涵,是能代表台灣在地文化的傳統藝術。
洪文定瞭解,民俗技藝光靠耆老的傳承是不夠的,必須要借助教育的力量,向下扎根。洪文定和父親都期望獅藝納入學校課程,使「獅藝」這項傳統技藝真的往下扎根,深入民間。
小檔案
洪文定
一九六二年出生的洪文定,從小對藝陣的鑼鼓充滿興趣。國中畢業後,洪文定在廟會中認識南少林派師父張克治,便拜入其門下習武,同時隨高建隆學空手道,也跟父親練「太祖拳術」,退伍後還隨「蔡李佛」(廣東一種著名拳術)宗師李日生,學習廣東獅藝及十八般兵器。
武功高強的洪文定,精通各路拳法及舞獅藝術,打起拳來更是拳拳到位,毫不馬虎。二○○四年參加香港世界功夫群英會,打敗了來自中國各地的武林高手,一舉摘下拳術、器械雙項金牌,更是藝驚全場。
一九八七年,洪文定與同輩友人籌組「福安獅團」,在藝陣界也是頗具名聲。近年來,他投身校園內的獅藝和武術教育,讓台灣傳統文化向下扎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