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記者李碧華專題報導
因《包青天》、《觀世音》名滿演藝圈的製作人趙大深,偕同妻子戴
玉琴,一周五天搭高鐵從台北南下高雄擔任義工。有時候搭早班車,天地漸由朦朧到明亮,印度塔式建築和莊嚴大佛矗立遠方,心中不由升起信仰的真摰、生命的體悟。
佛學由聽經開始,趙大深開始一知半解,但鍥而不捨聆聽,經時間沉澱,終究進步到「可以理解,即將體會」的程度。他認為,信眾參訪佛館也可抱同樣循序漸進的心情,先探幽訪勝,而後再追隨佛陀腳步,進一步領會大師之心、宗教之藝與建築之美。
趙大深說,佛光山開山星雲大師的創意都比常人快一拍,以簡單的故事、生動的歌詠、媒體的影響來傳揚佛法,是用心,更是承諾,其無我的參悟智慧,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這精神延續至今,願力陸續解決了常人無法想像的困難,歷經多年,有志竟成,終將慈悲精神融入現代感的佛陀紀念館,無異是佛光山的二度開山。」
趙大深從《金剛經》中學到須菩提如何向佛陀請教法益。他說,光是對「空」、「有」的提問,須菩提就能問出那麼多層次;如果也用相同的精神和邏輯向師父請法,並配合佛陀紀念館參訪,或許就能獲得大智慧。
趙大深說,文藝美學是傳揚人間佛教的通路,昇華信仰意境,佛經中曾指示「佛相、眾生相不二」,宗教與藝術結合的完美理想,來自人間、具有人性,又超越人間。這些意象,在佛館逐一成型,「唯一佛乘,直入佛道」,趙大深讚歎於文物收藏的當代性與紀念性,讓後世子孫得以了解先人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