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減乘除」的「和差積商」,本是枯燥的數學概念,但一經詩人匠心運籌,便立刻變為富有感情、富有趣味、富有生命。
詩詞中的加法常是把拆開的數字形象復加,達成總數,以表現一個完整的意象。
明代詩人杜庠有一首〈岳陽樓〉詩:「茫茫雪浪帶煙蕪,天與西湖作畫圖。樓外十分風景好,一分山色九分湖。」詩中把登臨岳陽樓所見之景統括為「十分」,繼而分述「九分」湖光,「一分」山色,真實描繪了洞庭湖的萬頃煙波和君山的宛如青螺。
白居易詩:「欣然得三友,三友者為誰?琴罷輒舉酒,酒罷則吟詩。」「三友」即一琴、一酒、一詩之和。
蘇軾的〈水龍吟〉曰:「春色三分,二分塵土,一分流水。」將春色比作薄命的楊花,二分棄之路旁,化為塵埃,一分碎落清池,付諸流水。
李白〈月下獨酌〉中名句:「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詩人」加「明月」加「月下影」,豈不等於「三人」?
再如白居易〈暮江吟〉:「一道殘陽舖水中,半江琴琵半江紅」。「半江」加「半江」等於「一江」。
詩詞中的減法,如樂府詩〈懊儂歌〉:「江陵去揚州,三千三百里;已行一千三,所有二千在」。旅人一邊乘船行進,一邊屈指計程,其歸心似箭的心情,躍然紙上。
詩詞中的乘法,如李白〈江夏行〉詩曰:「正見當壚女,紅妝二八年。」二八指賣酒姑娘十六歲;李清照〈永遇樂〉中的「中州盛日,閨中多暇,記得偏重三五」,閨中有許多閒暇時光,因此特別看重正月十五日,三五就是十五月半,這種寫法是為了詩詞音節和暢。
除法運用,如蘇軾〈滿江紅〉:「問向前,猶有幾多春?三之一」;歐陽修〈青玉案〉:「一年春事都來幾?早過了,三之二。」除法之妙用,使惜春之情,溢於紙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