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情難卻」幾乎成了貪官們東窗事發後共同的「苦衷」, 那些身陷囹圄的貪官們在懺悔中,也無不用「盛情難卻」、「卻之不恭」來為自己的受賄行為進行辯解。彷彿是別人害了他們,都是「盛情難卻」惹的禍,而他們無可奈何,很無辜。總之,「盛情難卻」成了狡辯的一塊遮羞布。
這,使人想起太守劉寵。
劉寵離我們很遠,已近二千年。他是東漢會稽郡(今浙江紹興)太守。
在他主政之前的會稽,官員橫徵暴斂、胡作非為,百姓不堪其擾。只得紛紛遁跡於深山老林之間,甚至到了「白首不入市井」的地步。所謂「白首不入市井」,就是說,有的百姓竟然從小到老都沒進過集市城鎮。劉寵主政後,廢除了煩瑣稅令,並禁止部屬擾民,郡中漸趨井然、百姓安居樂業。
劉寵因為官清廉,政績卓著,被調回京城任職。
劉寵回京途中經會稽郡轄下的山陰縣,時有鬚眉灰白的五六位老翁特別到若邪山谷等候劉寵,每人拿著百錢,要送給劉寵。劉寵被這突如其來的舉動驚嚇到,忙推卻說:「各位父老何以這樣?」
老翁回答說:「以前的太守在任時,官吏常到民間搜求財物,白天黑夜不斷,狗吠通宵,百姓不得安寧。自從您到任以來,夜裡聽不見狗叫聲,我們已年老,難得逢此太平日子,山谷裡的人,多沒見過郡守,現在聽說您要離開我們,很是不捨,特意來送行。」說著,每人捧著一百文錢,一定要劉寵留在路途中使用。
劉寵聽罷,十分感動:「父老們如此過獎,我實在慚愧。大家的心意我領受了,這錢我不能收,還是請帶回去吧!」
可是,老翁們執意贈送,情真意切;劉寵不收,他們不肯離去。真是「盛情難卻」啊!
劉寵無奈,只得從每人手裡拿了一文錢收下,老人們這才稱謝作別。
但他在出山陰縣界的「西小江」時,將錢投入江中了。這錢,在劉寵看來已經不是錢了,而是百姓們的心。全部收下,顯然有違他做人、為官的原則;一概不收,又盛情難卻,也有違他的愛民之心。當時,真叫人難以選擇。
劉寵是個聰明人,他只象徵性地取「一錢」,表示不「卻」民之「盛情」。然而, 「一錢」也是錢,帶走,也有違於他為官「兩袖清風,一塵不染」的準則,所以隨後又投之江中,表明「一錢不敢拿」的志向,錢最終還是歸還給會稽郡了。
這番「以今人之心度古人之腹」的猜度,是不是符合劉寵的本意?不得而知。
這,姑且不論。劉寵太守在「盛情難卻」之下的明智之舉,獲得了千古美名。後來,史誌家范曄將此記入《後漢書‧循吏傳》,奉為楷模。
後人還傳說,這段江水自從劉寵投錢後,就更為清澈了,遂將「西小江」改名為「錢清江」,建一碑於江邊,上書「會稽太守劉寵投錢處」,碑旁設有「一錢亭」,並蓋「一錢太守廟」紀念。如今浙江紹興市北面的錢清鎮,據說就是當年劉寵投錢入河的地方。
「一錢太守」的美名自此傳開。清初,監察御史楊維喬在劉寵墓前題詩:「居官莫道一錢輕,盡是蒼生血作成。向使特來拋海底,莒波贏得有清名。」
「人情」本非壞事,成就任何事情都需要以和諧人情為因緣,而和諧社會,也就是人情融洽的社會。劉寵在治下用心用力打造和諧的郡境,所以他所受到的「盛情」是不帶任何企圖的真情,雖然「難卻」,他竟然「卻」得藝術而富於人情味。
而貪官在「盛情」面前,「利令智昏」,沒有了「卻」的智慧。
看來,自古至今,「盛情難卻」都在考驗人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