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郭玉霞
隨著服務業的發展,學者們創造了一些新的名詞,例如「情緒勞務工作者」,指的是那些必須控制自己情緒,表現出組織或服務單位要求的表情、姿態,營造有利的氣氛,以換取組織利益的人,像汽車銷售員、櫃檯人員、空姐等都是。美國學者Adelmann將各種職務依其情緒負擔程度的高低來進行分類,其中,老師被歸為「高情緒勞務工作類」,即在工作上是情緒負擔程度很高的人,我很認同他的看法。
一位老師談到他在教室內對學生生氣的事:「我們中午都要和學生一起吃飯,有天中午我稍稍晚了一點到教室,結果發現學生很吵。當下,我覺得一股怒氣冒上來,我想說已經教這麼久了,為什麼學生還這麼不自愛?我大聲的責罵他們,然後說:『我不吃了!』。離開教室時,還把門大力的『砰!』一聲關上。」
忽視負面情緒 當心失控
事後,這位老師感到後悔,因為本身做了一個壞的示範給學生看,但是在情緒來的時候,理性通常慢了一步。我試著解讀原因;老師平常工作忙碌,容易忽視自己的負面情緒,一點一滴累積到飽和點,就會失控的爆發出來,變成情緒的發洩。
老師們責任繁重,既要上不同的課程,又要管理秩序,還要面對家長不同的要求;一整天和學生相處的時間,他們都必須小心控制自己的情緒,否則就會做出讓自己後悔,讓學校、家長跳腳的事。
學生課業不會,不能煩躁,要耐心的教;學生行為偏差,不能憤怒,要用關懷的態度來處理。在這種情況下,老師必須隱藏個人的情緒,表達適當的工作情緒,這兩種情緒間有時差距很大,有時相互衝突,如果老師不能作適當的調適,情緒的耗竭是必然的結果。
一位小學老師提到,有天傍晚,一個學生打電話到她家裡問數學問題,她在電話中輕聲耐心的說明,直到學生理解為止。才掛上電話,在旁邊觀察很久的國一女兒說:「媽,妳和學生說話的口氣不一樣ㄟ!」「怎麼不一樣?」「妳從來沒有用這麼溫和的口氣和我說話。」
很多老師在學校好不容易過完辛苦的一天,回到家,面對自己孩子課業上的、行為上的問題,明知道要有愛心,但是精力耗盡,耐心也已到了最低的存量。
老師心理健康 學生受惠
十多年前,台灣流行一本《EQ》的書(註),書裡提到一個名詞「情緒文盲」,指的是不認識情緒、情緒管理能力低落的人。:和這個詞相關的是「EQ」──情緒智能,情緒智能高的人有四項特質:
一、能察覺和評估自己和他人的情緒,了解自己或他人處在什麼情緒狀況,以及情緒的強弱。
二、能管理自己的情緒,在情緒低落時,能自我激勵,快速的排除或消化不良的情緒,表現適當的、符合組織要求的情緒。
三、能運用自己的情緒,將負面的情緒引導到正面的方向,或作適度的表達,以維持正向的工作情緒。
四、能區分工作情緒與個人情緒。
老師們是高情緒勞務工作者,在學校中,老師可以表達自己的情緒嗎?如何表達?學校有提供管道嗎?老師們如何調適自己,讓自己不論在台前或台後,情緒都能適當的掌控與表達?這些問題攸關老師們的心理健康,在過去並未受到重視,導致部分老師有情緒的困擾或耗竭,影響到他們的工作表現與身心健康。別忘了,老師的心理健康,才能帶給學生們健康的心理。
註:張美惠(譯)(1996)。D. Goleman 原著。 EQ(Emotional Quotient)。時報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