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趙文瑜(功文文教基金會董事)
十月底,功文文教機構全國主管在北投進行了一場兩天一夜的主管集訓,希望藉由緊鑼密鼓的互動式學習,凝聚共識,提升團隊精神。主辦單位還特地在晚飯過後,安排大家欣賞印度電影《心中的小星星》。
劇中描述一位患有讀寫障礙的九歲孩子伊翔,因為學習表現不佳,被師長歸類為調皮搗蛋、不用功、無可救藥的孩子。當所有人都放棄他,以致他終於選擇封閉自己時,所幸遇見改變他一生的尼康老師,藉由個人化的專業協助,幫助他啟發自己的繪畫天賦,找回他的學習自信與對生命的熱誠。
這部片中,讓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伊翔的父親對著尼康老師說:「我想告訴你,伊翔媽媽上網查遍所有關於讀寫障礙的文章,以免你認為我們『不關心』孩子。」而尼康老師也立即回應:「什麼是關心?關心是讓孩子覺得自己被需要;是經常擁抱、親吻,告訴孩子『我愛你』;是讓孩子知道,害怕可以來找我,有挫折的時候我可以給你信心……」老師接著用所羅門群島的例子告訴伊翔的父親:「所羅門的原住民不會直接用刀砍樹,他們只要請人站在樹下罵它,過兩天,這棵樹就會孤單的死掉。」
可見,不管是不是有特殊狀況的孩子,他們都是獨立的個體,都需要受到個人化的指導、關心和重視,以幫助他們突破生長或學習過程中的困境。而伊翔爸爸以權威的態度來對待孩子,要求孩子做不到的事情,也值得讓父母做為最佳的警惕。
有些功文輔導員說:「現在的孩子很多有問題,諸如過動、不專心、沒有同理心,說出來的話像晉惠帝(何不食肉糜?)、認知提早成熟但行為卻嚴重落後……」但歸咎起來,很多的問題卻都是原生家庭所造成的;可能因為從小對孩子太寵、太過保護、只要求課業,或用物質滿足孩子的需求,長期下來造成價值觀的扭曲。
這部片也指出,印度在升學主義下,認定只有當上工程師或醫生才有前途,也才是擺脫階級和貧窮的唯一途徑。因為成績主導一切的關係,尼康老師活潑、引導式的教學法即使受到孩子歡迎,教學成果卻備受質疑,而伊翔對畫畫的超高天分,也在高壓教育下一文不值。
公司裡一位同仁看完片子後,也分享了自己的經驗。她那資優班的兒子,在中年級時才檢測出有瀕臨輸出障礙的狀況,尤其在國字部分,總是錯字連篇,考試也狀況百出。
資優的孩子卻瀕臨輸出障礙,很難想像吧!因此,同仁在這之前,總是認為孩子是不夠專注才會如此,幾次要求都沒有改善,只好求助公司裡國語研究員的協助。這位研究員一方面陪孩子學習功文式國語,一方面也告訴她:「妳就不要再要求他了,只要給他時間,說不定哪天他的這種狀況就會自然消失。」而實際上,這位孩子到高年級時,這些狀況也真的愈來愈緩和。現在孩子國中了,同仁很感恩當時能遇到這麼好的老師。
親愛的師長們,當我們面對孩子時,多少都會有些盲點,但有時一個小小的關心、擁抱就能化解這些「結」,點亮彼此心中的那顆小星星。請再多為孩子付出一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