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三國演義》,將諸葛亮大擺空城計、嚇退司馬懿的故事演繹得大智大勇、精采絕倫。不過,歷史上的諸葛亮其實並未設此妙計,倒是許多聲名並不顯嚇的將領設過空城計,而且成功退敵。
空城計始作俑者是春秋鄭國的大臣叔詹。《左傳‧莊公二十八年》記載,西元前六六六年,楚國令尹公子元為了取悅寡嫂文夫人,率兵攻打鄭國。鄭國都城兵力空虛,根本無法抵禦。上卿叔詹急中生智,讓部下放下弔橋,大開城門,城內店鋪照常營業,百姓往來如常。楚軍來到城下,見此情景,心中起疑,斟酌再三,最後還是撤走了。
南北朝時期,北齊祖廷任徐州刺史時,逢南朝的陳國軍隊入侵,祖廷下令不關城門,守城士兵全部下城,靜坐在街巷裡,並「禁斷行人雞犬」。南朝軍隊進入城內後感到非常疑惑。這時,祖廷「復令大叫,鼓噪聒天」,於是,「賊大驚,頓時走散」。
南北朝劉宋元嘉七年(四三○年),北魏糾集重兵攻打濟南。濟南太守蕭承之城中只有數百兵丁,便令部屬「偃兵,開城門!」北魏軍隊見狀一頭霧水,「疑有伏兵,遂引去」,濟南城終平安無恙。
西元五四三年,東魏發兵攻打西魏的弘農(今河南靈寶北)。守城大將王恩政看見城中將士微寡,無力應戰,乾脆讓兵士們「開城門,解衣而臥」,並勉勵將士:敵人沒有什麼可怕的。幾天後,東魏軍隊洶湧而至城下,看到城中的情景,「憚之,不敢進,乃引軍還」。
三國時,大將趙雲和文聘也擺過空城計。
《三國志》:「曹公爭漢中地,運米北山下……沔陽長張翼在雲圍內,翼欲閉門拒守,而雲入營,更大開門,偃旗息鼓。公軍疑雲有伏兵,引去。雲擂鼓震天,唯以戎弩於後射公軍,公軍驚駭,自相蹂踐墜漢水中,死者甚多。先主明旦自來,至雲營圍視昨戰處,曰:『子龍一身是膽也!』」
《魏略》中載,文聘在石陽被孫權所圍時,急中生智,城門大敞,他自己大搖大擺回家睡大覺!結果孫權在城外猶豫良久,最終還是沒敢進城,引軍而退。
唐朝時,也有多位將領設過空城計。貞觀年間,唐太宗的異母弟李元軌任定州刺史時,恰逢突厥兵犯定州,李元軌令「開城門,偃旗幟」,突厥兵觀察多時,還是不敢進城,最後趁夜溜走了。
唐高宗麟德年間,黨項族發兵三萬多人來攻寇州城(蘭州),「城內兵既少,眾大懼,不知所為。」蘭州刺史崔知溫見狀,大膽涉險,「使開城門延賊」,結果「賊恐有伏,不敢進。」不久,大將權善才帶領援兵趕來,於是,內外夾攻,「大破黨項之眾」。
唐開元年間,吐蕃人進攻瓜州。瓜州新任刺史張守珪率民修復城牆。結果城牆尚未修好,吐蕃大軍就到了。情急之下,張守珪「乃於城上,置酒作樂,以會將士。」吐蕃大軍被眼前的情景弄蒙了,懷疑城內設有伏兵,不敢進攻。正當吐蕃人退兵之時,張守珪突然領兵殺出,於是大敗吐蕃軍隊。
宋代時,先後有兩位將領用過空城計。
北宋真宗年間,流寇攻擊延州(今延安)。知州馬知節見手下兵力空虛,便趁慶賀元宵佳節之機,讓城中百姓「張燈結關,累夕宴樂。」這一番「泰然自若」,果然鎮住了流寇,於是「寇不測,即引去」,延州毫髮無損。
南宋紹興十年,金兵侵犯中原,圍住了順昌(今安徽阜陽)。由於準備不及,城中守將劉錡便「令開諸門」,儼然「請進」之態。金兵果然疑惑不前,不久便退兵而去。
古代少數民族戰爭中也曾使用過空城計。《元史》載,西元一二八七年,將領鐵哥隨元世祖忽必烈征乃顏部,對方首領塔不台率大軍迎擊。忽必烈釆納鐵哥的建議,坐在床上大大方方地飲酒作樂,「張曲蓋,據胡床,鐵哥從容進酒。」乃顏部將士疑惑不解,擔心對方有伏兵,迅速引軍而去。
明代戍邊將軍馬芳以勇猛聞名。嘉靖四十五年(一五六六年),蒙古韃靼部發兵攻打馬蓮堡,城牆多處塌陷。守城將領馬芳不但不讓人修復,反令軍士大開四門,偃旗息鼓。敵軍怕中埋伏,在城外「囂呼達旦」,卻不敢進城。而馬芳本人卻在大帳中酣睡,置之不理。次日,敵軍撤退時,馬芳率軍出擊,大獲全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