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中市議會教育文化委員會審查預算,要求全市三百零六位國中、小學校長到場備詢。校長八點半到達,議員到十點半才湊足十五人,勉強開會。這麼多學校「家裡沒大人」非同小可,有議員主張讓校長回校,預算有疑問的才留下。但一位議員獨排眾議,堅持都要留下來,否則要求清點議員人數。
議事廳無法容納全數校長,有的坐二樓旁聽席,有的坐隔壁幾個房間,無法面對面怎麼質詢?結果是,全體校長枯等逾七個小時。台中市議會的議事效率屢遭詬病,今年八月市府做地下水汙染專案報告,開會不到二十分鐘,議員剩不到半數而被迫流會。在開會的二十分鐘裡,還包括吃便當。
民主政治中,民意代表最大,合理也不合理。一個市議員可以左右整個議事運作,把校長全綁在議會;議員姍姍來遲,輕忽職責,還可以用「清點議員人數」威脅散會,把自己的「錯失」當籌碼,是民主的荒謬。
美國時事雜誌「外交政策」八月評選全球「擁有最惡劣國會」的國家地區,台灣上榜。理由是立法院的肉搏戰比議事活動更有名,政黨間與其說是政治夥伴,不如說是冤家,很難找到兩黨合作事例。
立法院長王金平說,過去因審查政治高度對立的議案才引發衝突,其實立法院已三年多沒打架了。但惡劣國會的評選重點不只是打架,還包括無能議會。各國無能議會的共同點是「荒謬的黨派主義」,立法院平日藍綠立委對立,議事空轉,議案堆積如山,往往到了會期快結束,才挑燈夜戰,匆匆通過。這樣草草了事,難道不是無能議會?
國會相對於縣市議會,有「上樑不正下樑歪」的負面示範作用。台中市議會「開會比吃便當時間還短」是藍綠議員「荒謬的黨派主義」所造成,但讓全市國中小學校長「罰坐」整天,卻與黨派無關。
國父孫中山先生批判代議政治有三大缺失,即議會專制、人民無權、政府無能,因此主張直接民權。百餘年來,政黨政治的實施,使代議政治與直接民權的差距逐漸縮小,但「議會專制」問題仍存在。校長「罰坐」只是個例子,官員無法做地下水汙染專案報告,更是惡例。
嘉義市議會日前爆發嚴重衝突,市長黃敏惠為答詢方式與議員起爭執,一個議員衝向報告台,民政處長上前阻止,雙方發生推擠。黃敏惠認為未受尊重,當場率市府主管離席。議員抨擊市長傲慢,決議無限期休會。
黃敏惠強調,這麼做是要捍衛官員應有的尊嚴。因為開議以來,官員屢次受到無理對待,在報告台罰站,被當眾斥責混蛋,她認為「到報告台不是去被羞辱,而是透過問答,讓市民了解市政。」
民意代表最大,但不能大到罵官員如斥家犬,毫無對人的基本尊重;也不能大到不開會、任意流會;不能大到吵架、打架,讓議事空轉,讓政府官員枯坐,影響施政;也不能大到以一人之力「擺佈」全市國中小學校長,廢弛校務。
一個國家政治精英的風範,有風動草偃的效果。民意代表未必都是政治精英,尤其少數民代因權力的滋味而變成權力的傲慢,則踐踏了政經、教育、學術等精英,對國家社會造成無形卻最嚴重的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