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期生命安寧緩和醫療照護,在當今的世界醫療主流已蔚為風潮,除了日新月異的檢驗設備與醫療科技來早期發現疾病、積極治療疾病外,對於目前醫療罔效的末期疾病,不再進行「慘烈式」的治療,而是尊重病人的意願與充分的醫療資訊,說明先進國家的醫療無不考量安寧緩和醫療的照護,這其間的決策分野就是根據醫學倫理來考量。
所謂倫理,就是保障病人的最佳利益,綜合病人的自主權、不傷害、行善,和醫療資源的公平性來做適當的決策,所以完全是根據病人的實際病情和意願,醫療團隊根據專業考量,與病人、家屬充分溝通後量身訂做出來的。
早期到其他病房接受安寧療護會診的時候,與病人或家屬都會先詢問會診緩和醫療的理由,幾乎都是下列的情況:舉凡沒有辦法再進行治癒性治療,或是因為治療的過程太辛苦、太不舒服,甚至每次治療時都面臨敗血性休克的險境等,這些病人往往接受原先主治醫師的追蹤治療長達數年之久,他們之間的「醫病信賴」關係很穩固,突然有一位醫師出現告訴可能會轉其他單位的病房,進行所謂的緩解性緩和醫療,接受度往往不高,甚至直截了當地拒絕!
如果原先的主治醫師能夠幫忙概略說明接受安寧療護的理由,並且替安寧緩和醫療「美言」幾句,諸如雖沒能進行治癒性治療,但會有更多醫療團隊人員接手照護,至少不會讓病人不舒服,也會有臨床宗教師進行靈性輔導等,那麼之間的轉介流程就很順利,病人和家屬會有心理的調適,和對後續照顧的預期,往往很快就銜接上安寧緩和醫療的全面性照顧。
實際的情況常是原先醫師難以判定何時才算治療無效;或是無法承認醫療無效,認為總要給些什麼療法才有辦法面對病人和家屬;或是病人家屬哭求醫師無論如何都要救到底,否則就是放棄病人,讓醫師知道即使治療無益、甚至對病人有顯著的負擔,都只有勉力為之。(上)
(作者為台大醫院緩和醫療病房主任 姚建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