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許多父母面對注意力不集中的過動孩子時,都認為是調皮,問題並不嚴重,認為自己小時候也是這樣,長大就會好,不必看醫師。有的媽媽會偷偷帶孩子就醫,卻引起父親不滿,造成家庭失和。
台灣青少年精神科醫學會調查發現,多數過動症孩童幾乎都延誤治療,平均拖了一年多才就醫。當醫師診斷需要藥物治療時,家長還會考慮半年才願意接受,部分家長更拒絕讓孩子用藥。
由於對過動症的認知不足,精神科門診常上演「家庭倫理大悲劇」。有媽媽帶著兒子就診,但阿嬤強行進入診間,不讓孫子看病。也有夫妻對孩子治療的想法不一樣,吵到離婚。
新光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潘嘉和無奈地說,大部分過動兒都由母親照顧,母親自然最了解孩子的情況,但爸爸通常會反對治療,總認為男生原就頑皮,不用治療,只要嚴加管教,長大就會好了。
這種錯誤認知,常延誤孩子的治療黃金時機。潘嘉和指出,全台約有近二十萬名過動兒,卻只有一萬人接受治療。也因未服用藥物,大部分過動兒都過得相當辛苦。
臨床顯示,過動症學童通常學習能力較差,注意力不集中,個性好強,且容易叛逆,在學校常與老師唱反調,常被同學排斥,久而久之不喜歡上學,成為中輟生。成年之後,恐成為藥物濫用的高危險群。
潘嘉和強調,過動症患者大腦的腦荷爾蒙缺損,一定要以藥物治療,目前藥物治療效果良好,並無影響肝腎的問題,患者幼年時期就應積極治療。
潘嘉和指出,如果國小時期就開始服用藥物,治療效果顯著,可以讓注意力集中,功課明顯進步。大約有一半的小病童升上國中之後,即可停止用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