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古走到今-- 說腳的文化

薛吉辰 |2011.11.15
1270觀看次
字級

秦漢以前,腳指的是小腿,《說文》:「腳,脛也」,司馬遷〈報任安書〉中即說「孫子臏腳」,意思是孫臏被砍斷小腿。

魏晉以後,腳就和現代意義的腳一樣了,指人腿或動物腿的下端接觸地面的部分,俗稱「腳丫子」。

「足」和「趾」都表示人的腳,《說文》云:「足,人之足也,在下,從止口」,《老子》說:「千里之行,始於足下」,意思是千里遠的行程是從腳下開始的,後比喻事情從頭做起,逐步進行。《說文》又說:「趾,從足,止聲」,趾指足,不指腳趾。《左傳·桓公十三年》:「莫敖必敗,舉趾高,心不固矣」,後以「趾高氣揚」形容驕傲自大、得意忘形的樣子。

「腳指頭」是趾的後起意義,魏學洢《核舟記》:「右手攀右趾若嘯呼狀」。

《釋名》:「踵,足後曰跟,又謂之踵」,踵即腳後跟,後泛指腳。「接踵而至」、「摩肩接踵」、「趾踵相接」都形容人多擁擠。

腳、足、趾三者都表示腳,但書面語中多用足,不少熟語中仍有保留。

「高足」本指上等快馬,後比喻高才,用於敬稱別人的學生;「足下」出自晉文公與介子推君臣故事,後衍生為對同輩或長輩的敬稱;「濯足」本謂洗去腳汙,後比喻清除世塵,保持高潔;「足音跫然」原指長期住在荒涼寂寞之地,對別人的突然來訪感到欣悅,後常比喻難得的來客;「空谷足音」比喻極難得到音信、言論或事物;「胼手胝足」指長期從事體力勞動,手腳生繭。

腳處於身體末端,與之相關的詞語大多為貶義:「做手腳」指為達到某種目的而暗地裡進行的某種活動;「三腳貓」比喻對各種技藝略知皮毛的人;「蓬頭跣足」形容人衣冠不整,十分狼狽或困苦之狀;「躡手躡腳」形容偷偷摸摸、鬼鬼祟祟的樣子;「指手畫腳」形容輕率地指點、批評;「評頭論足」指亂發議論;「畫蛇添足」比喻做了多餘的事,反而徒勞無功。

中國人崇尚自然,因此將一雙自然而健康的腳叫做「天足」,《孝經》也開宗明義地提出「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可是崇尚自然、珍視身體的國人,偏偏和女人的腳過不去。

「纏足」起源,說法不一。相傳南唐後主李煜為宮嬪窅娘築大蓮花台,「令宮嬪窅娘以帛繞腳,令縴小作新月狀」(趙翼《陔餘叢考》),在台上展姿起舞,這種風氣隨之在民間傳播開來。 蘇東坡〈菩薩蠻〉寫著「塗香莫惜蓮承步,長愁羅襪凌波去;只見舞回風,都無行處蹤。偷立宮樣穩,并立雙跌困;縴妙說應難,須從掌上看」,從詩中可看出時人對纏足的欣賞,已把纏腳當成了「時尚」。

到南宋末年,「小腳」已成為婦女的通稱。明太祖朱元璋的皇后馬娘娘,就是因為有一雙天然大腳而受盡嘲笑。

裹足的背後雖然有著諸多的奧祕,但這種違背天然的「時尚」終究成了遙遠的記憶。而今腳模的出現成為新的時尚,她們以美麗自然的雙腳為賣點,給各種鞋類產品做形象代言人和廣告,給腳又添了一份靚麗。

而鞋子是誰發明的呢?《世本》載,黃帝的臣子則發明了用麻編織的鞋子履,從此結束了古人光腳的歷史。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