緣於那熾熱耀眼的港都,我的大學時代,我的青春年少。
途經圖書館,瞥見右側玻璃門上張貼的海報,藍白黃紅和諧交織,繽紛多彩;其中有瓶子花朵,也有案頭窗戶,錯落有致。儼然是一幅流動的靜物畫,繁花似錦,教人不禁駐足諦視。
而後,每次走過,便抬頭向它行注目禮。一日,竟突發奇想,鼓起勇氣向管理員探詢,「此張海報下檔時,可否送給我?」管理員一聽,愣了一下,隨即親切微笑地回答,「可以的,沒有問題!」
於是,這張海報搖身一變,裱褙成一幅畫,靜靜懸在每日迎接旭日的房間。
多年後,隻身到國美館看畫,隨著導覽耳機,一幅一幅觀賞遊走。一轉身,竟撞見「我的畫」赫然在列,獨立掛於一面白牆上。內心湧起無比的撼動,絕不遜於當年圖書館的初遇。
原來,這是台灣旅日畫家廖繼春的作品,題為「靜物」。廖先生素有「色彩魔術師」之稱,一九六二年赴美考察,返國後畫風漸趨奔放、半抽象,此作品即是典型,現為國美館的館藏作品。
向暮時分,推開大門,橙橘的餘暉暈染天際。回首這座高中即造訪的美術殿堂,於今有了更深一層的意義,因為陪伴我春夏秋冬的畫作,在此找到了源頭。不禁告訴自己:年少的不經意與索求,成就了這場美麗的邂逅;那往後的日子裡,更該努力探尋,豐富一路的生命行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