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古時代,交通不發達,不同地區的人交流極為困難,各類物資傳播
的進度緩慢,經濟植物的交換流動,僅限於特定的區域內。高山海洋相互阻隔的地區,物質的交流、植物的遠距離移動,即使偶有發生,也應是極其困難的。
《詩經》時代之前很長一段時間,人類艱辛地進行物質交流,有些植物經由貿易或其他無意的活動,陸續從遠離中國的印度、波斯,甚或北非被引進中國。但由於文獻缺乏,很難得知在史前時代(~西元前二○七年),這些外來植物引進中國的確切年代。
《詩經》是目前最早的中國文學作品,也是據以推定史前時代已經引進中國的植物種類的最可靠文獻之一。另外的文獻則是稍後於《詩經》的《楚辭》。
《詩經》中已有載錄的外來植物有榅桲(古稱木李,由中亞、波斯傳入)、蒼耳(歐洲傳入)等。國人耳熟能詳的蘿蔔,原產地在歐洲,和原產地在地中海沿岸至阿富汗、外高加索的蕪菁一樣,是《詩經》時代至今仍在大量栽培的著名經濟植物。
〈邶風.谷風〉提到的「采葑采菲,無以下體」,「菲」指的是蘿蔔,「葑」是蕪菁。另一種普遍栽種的匏瓜,原產地在北非,後來傳布到印度,《詩經》、《楚辭》均有多篇記載,也可得知引進中國年代已很久遠。
小麥、大麥是全世界人類主要的糧食作物,原產地尚有爭論,也因為《詩經》、《楚辭》的引述,確知遠古時即已大量引種在中國各地。
甘蔗原產亞洲熱帶地區,《楚辭.招魂》:「胹鼈炮羔,有柘漿些」句,是甘蔗最早出現的文獻,句中的「柘」即甘蔗,可見引進之早。
紅花原產西亞或埃及,《楚辭》〈九嘆.惜賢〉:「搴薜荔於山野兮,採撚支於中洲」,其中「燃支」即為「胭脂」,所指的就是「紅花」,說明紅花早被引進中國。
其他在史前時代即已引進中國,而且出現在《詩經》、《楚辭》中的外來植物,尚有錦葵、鬱金、柚、大蒜等。
這段時期引進的植物大部分是人類賴以存活的穀類、蔬菜、水果植物,少部分染料或藥用植物,如紅花、鬱金。但均與食品有關,唯一的例外是蒼耳。
「蒼耳」的果實布滿倒鉤刺,常黏附在動物毛皮上藉以傳布);咸信是果實隨著羊毛貿易無意中進入中國,故有「羊帶來」別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