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誕生
序點又揚觶而語曰:「好學不倦,好禮不變,旄期稱道不亂者,不,在此位也。」——《禮記.射義》
讀懂名句
序點再次舉起酒杯宣告:「愛好學習而不倦怠,愛好禮樂而不改變,到了八、九十歲,甚至百歲都能奉持正道而不惑亂的,有這樣的人嗎?有的話請留在這裡。」
名句故事
有一次孔子在瞿相舉行射禮,旁觀者若堵牆般圍繞著。孔子分別請子路、公罔之裘和序點三人宣告大眾。
第一次是子路,他說:「敗軍之將、亡國的大夫、求作他人繼嗣者,均不得進入,其餘進來。」於是一半的人離開,一半的人進入。
第二次是公罔之裘,他說:「幼年和壯年時孝順父母、友愛兄弟,六、七十歲時好禮且不隨波逐流,至死都修身自持的,有這樣的人嗎?有的話請留在這裡。」於是又有一半的人離開,一半的人留下。
而序點的宣告即是最後一次,留下的人就又更少了。後代有學者懷疑這段記載並非出自孔子之口,因為其要求對常人而言太高,但我們可從中看見儒家的修養進程是無止盡的,以及透過射禮選賢與能的用意。
新說名句
清代吳敬梓在著名小說《儒林外史》,寫了一則元代末年的故事:
故事的主人翁名叫王冕,父親在他七歲左右過世後,母親靠著微薄針黹收入養家,供王冕讀書。王冕十歲時,母親說:「孩子,家裡實在無法再繼續供你念書,我替你安排替隔壁家放牛,每個月有一點銀子,也有現成的飯吃。」王冕聽了安慰母親:「我在學堂裡坐著也悶,不如替人家放牛,也樂得快活;如果要讀書,還是可以帶幾本書去讀。」
隔日起,王冕便替隔壁秦家放牛,每天的點心錢,他不隨意花用,存了一、兩個月,便偷空到學堂邊,買幾本舊書在放牛時閱讀。三、四年過去,王冕讀了不少書。就在一個炎炎夏日一場大雨過後,湖中十多支荷花,花苞上含著清水,荷葉上水珠滾來滾去。王冕心想:「古人說,『人在畫圖中』不就是這麼回事?可惜沒人把這荷花之美給畫下來。」轉念一想:「天下哪有學不會的事?我何不自己來畫?」
從此,王冕便託人買些胭脂鉛粉,學著畫荷花。起初畫不好,畫到三個月以後,那荷花精神、顏色,無一不像,彷彿是湖裡長出來,便開始有人拿錢來買畫。就這麼一傳十、十傳百,整個縣城都知道王冕是個畫「沒骨花卉」的名家,爭相來買。直到王冕十七、八歲以後,母子二人已不愁吃穿。這是一個好學的孩子,靠自己的力量無師自通且學有所成的例子。
「好學」,是儒家相當重視的一項品德,所謂的「好學 」,不只是指知識上的學習而已,更代表一種道德的學習、品德的修養。
《論語.陽貨》記載一段孔子與子路的對話,孔子教授子路何謂「六言六蔽」,其中便十分強調「好學」的重要。孔子這麼說:「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蕩;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好直不好學,其蔽也絞;好勇不好學,其蔽也亂;好剛不好學,其蔽也狂。」好仁、好知、好信、好直、好勇與好剛這六種,皆是值得稱許的品行,可是,如果缺乏後天的學習,這六種品行不依循中和之道而行,則各自容易產生相應的缺點。
由此可見,有良好的質地,若缺乏後天教養、學習,也無法使先天善根正向發展;而學習的內容,當然離不開具體的生活禮節了。(商周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