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話佛緣--感念 弘一、印光兩法師

葉聖陶 |2006.08.29
791觀看次
字級

葉聖陶(1894~1988)江蘇蘇州人,是著名的文學家和作家,。一九二三年出版的《稻草人》是中國第一部童話集。

在到功德林去會見弘一法師的路上,懷著似乎從來不曾有過的潔淨的心情;也可以說帶著渴望,不過與希冀看一齣著名影劇的渴望並不一樣。

弘一法師就是李叔同先生,我最初知道他是在民國初年;那時上海有一份《太平洋報》,其藝術副刊就是由李先生主編,我對於副刊所載他的書畫篆刻都中意。以後數年,聽人說李先生已經出了家,在西湖某寺。後來子愷先生刊印《子愷漫畫》,丐尊先生給它作序文,說起李先生的生活,我才知道得詳明些。於是不免向子愷先生詢問關於弘一法師的種種。承他詳細見告,十分感興趣之餘,自然來了見一見的願望,便向子愷先生說了。
 
「好的,待有機緣,我同你去見他。」子愷先生的聲調永遠是這樣樸素而真摯的。以後遇見子愷先生,他常常告訴我弘一法師的近況:記得有一次給我看弘一法師的來信,中間有「葉居士」云云,我看了很覺慚愧,雖然「居士」不是什麼特別的尊稱。

前此一星期,路上劈面來了三輛人力車。最先是個和尚,我並不措意。第二是子愷先生,他驚喜似地向我點頭。我心裡就閃電般想起「後面一定是他」。人力車夫跑得很快,第三輛一霎往後時,我見坐著的果然是個和尚,清←的臉。我的感情有點激動,「他來了!」

第二天,就接到子愷先生的信,約我星期日到功德林去會見。

他是深深嘗了世間味,探了藝術之宮的,卻回過來過那種通常以為枯寂的持律念佛的生活,他的態度該是怎樣,他的言論該是怎樣,實在難以懸揣。因此,在帶著渴望的、似乎從來不曾有過的潔淨的心情裡,還摻著些惝恍的成分。
 
走到功德林,被知客導引進那房間時,近十位先到的起立相迎。靠窗的左角,正是光線最明亮的地方,站著那位弘一法師,帶笑的容顏,細小的眼眸子放出晶瑩的光。丐尊先生給我介紹之後,叫我坐在弘一法師的側邊。
 
弘一法師坐下來之後,就悠然數著手裡的念珠。我想一顆念珠一聲「阿彌陀佛」吧,本來沒有什麼話要向他談,見這樣更沉入近乎催眠狀態的凝思,言語是全不需要了。奇怪的是在座一些人,或是他的舊友,或是他的學生,在這難得的會晤時,似乎該有好些抒情的話與他談,然而不是,大家也只默然不多開口。未必因僧俗殊途,塵淨異致,而有所矜持吧!或許他們以為這樣默對一、二小時,已勝於十年的晤談了。

晴秋的午前時光在恬然的靜默中經過,覺得有難言的美。

因為弘一法師是過午不食的,十一點鐘就開始聚餐。我看他那曾經揮灑書畫、彈奏鋼琴的手,鄭重地夾起一莢豇豆來,歡喜滿足地送入口中去咀嚼的那種神情,真慚愧自己平時的亂吞胡嚥。

「這碟子是醬油吧?」

以為他要醬油,某君想把醬油碟子移到他前面。

「不,是這個日本居士要。」

果然,這位日本人道謝了,弘一法師於無形中體會到他的願欲。

石岑先生愛談人生問題,著有《人生哲學》,席間他請弘一法師談些關於人生的意見。

「慚愧!」弘一法師虔敬地回答,「沒有研究,不能說什麼。」

以學佛的人對於人生問題沒有研究,依通常的見解,至少是一句笑話,那麼,他有研究而不肯說麼?只看他那殷勤真摯的神情,可見這樣想時就是罪過,他的確沒有研究。研究云者,自己站在這東西的外面,而去爬剔、分析、檢察這東西的意思。像弘一法師,他一心持律,一心念佛,再沒有站到外面去的餘裕,哪裡能有研究呢?

我想問他像他這樣的生活,覺得達到了怎樣一種境界。然而健康的人不自覺健康,哀樂的當時也不能描狀哀樂,境界又豈是說得出的。我就把這意思遣開,從側面看弘一法師的長髯以及眼邊細密的皺紋,出神久之。

飯後,他說約定了去見印光法師,誰願意去可同去。印光法師這個名字知道得很久了,並且見過他的文抄,是現代淨土宗的大師,自然也想見一見。同去者計七、八人。

決定不坐人力車,弘一法師拔腳就走,我開始驚異他步履的輕捷。他的腳是赤著的,穿一雙布縷纏成的行腳鞋。這是獨特健康的象徵啊!同行的一群人哪裡有第二雙這樣的腳。

慚愧,我這年輕人常常落在他背後。他的行止笑語,真所謂純任自然,使人永不能忘。似乎他的心非常之安靜,到處自得;似乎他以為這世間十分平和,十分寧靜。這因為他把所謂萬象萬事劃開了一部分,而生活在留著的一部分內之故。這也是一種生活法,宗教家大概都採用這種生活法吧!

他與我們差不多處在不同的兩個世界。就如我,沒有他的宗教的感情與信念,要過他那樣的生活是不可能的,然而我自以為有點兒了解他,而且真誠地敬服他那種純任自然的風度。(上)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