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百年筆陣-- 改革運動不是新聞事件!

南方朔(資深評論家) |2011.11.09
833觀看次
字級

「九一一」時,有個德國外交大員發表評論,他說用飛機撞雙子星大樓「乃是近代最大的觀念藝術創作」,他的話引起美國人的公憤,他的訪美行程也立刻被取消。

用飛機撞大樓,用阿拉伯恨美人士的觀點,他們會認為這是非常「英勇」、「壯烈」的行為,用美國人的觀點,則當然視為「慘烈」的事件。美國發生如此「慘烈」的不幸,這個外交大員卻以事不關己的態度表示「這是最大的觀念藝術創作」,他的這種話美國人聽了當然覺得他是冷血的在吃美國人的豆腐。我們第三者看了,也覺得他簡直是在找罵。不過,他會用觀念藝術創作來比喻飛機撞大樓這個行動,卻實在值得玩味和探討。

研究群眾及不滿運動的都知道,它可以分為四個階段、四種類型:

(一)在第一階段,用於迫害嚴重、群眾及不滿運動都被視為「造反」、「革命」、「反叛」,而遭到嚴厲壓制。由於群眾及不滿運動是種冒著生命危機的行動,因而參與者遂必須地下化、祕密化和組織化。十九及二十世紀早期的社會主義即是這個階段運動的標準型。祕密的革命家和祕密的工農群眾成了革命的主力。

(二)在第二階段即一九五○至一九七○年代,由於俄國出現清算史達林,全球的左翼政黨地位大受影響,連帶的是工農群眾也不再受相信,群眾及不滿運動的主力成為青年。一九六○年代的法國學潮、美國一九六○年代的青年不滿運動,甚至古巴革命,都是以青年為主力,它仍有祕密性和半祕密性,但已有極大的文宣造勢空間。

(三)一九八○年代,無論歐美或新興開發中國家,受到媒體自由度擴大的影響,明顯的壓迫已大為降低,從事群眾及不滿運動已可不必祕密為之。在理論上這叫做「新社會運動階段」,參與者審度時勢,尋找動員課題和宣傳造勢,已成重點,由於運動不再危險,中產階級,特別是下層中產階級已成主力。

(四)一九九○年代後,受到新媒體的影響,社會運動已成了一種「新聞事件」(Event)的製造運動,各種運動在「新聞事件」上競爭,它的語言邏輯和觀念藝術活動家相當酷似。當代藝術定義已變,藝術的技術含量已減,話題性和新聞事件性則成了主流,如何製造「新聞事件」已成了觀念藝術的核心,從事社會運動的已不把目標視為一種任務,而把是否能搞出最有話題的新聞事件視為最高目標。社會運動已和理念藝術及表演藝術相差無幾。

最近,「占領華爾街」運動發起人拉森(Kalle Lasn)即表示過,當今的運動已和創意藝術相差無幾。

因此,今天的社會運動和社會改革運動已出現了巨大變化,以前的運動家長期致力於改革工作,改革是目標也是手段,而到了今天,那樣的改革者已少了,運動的點子可能很好,足以搞出極大的新聞事件,但能完成多少改革,可能他們並不真的在意。媒體高度發達的時代,「新聞事件」的大小已成了最高標準,新聞事件已喧賓奪主的取代了運動本身,它產生一堆改革運動的名流,但這個世界是否改革了,有誰會去管它。因此今天的當權者實在幸運,今天有太多改革「新聞事件」,有許多改革名流,但大家都只管「新聞事件」大不大,卻很少有人真的關心改革了多少。

因此,「占領華爾街」運動的「新聞事件」可能很大,但在事件掛帥的這個時代,我真的擔心它會在產生了一堆名流後,一事無成的成為過去。改革事件真的不是觀念藝術的新聞事件啊!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