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人間社記者陳碧雲

【人間社記者心即大樹報導】佛光山傳授國際三壇大戒在教界被譽為模範戒期,很多戒子都很期待佛光山傳戒,這次有很多是出家多年特別來佛光山受戒的戒子。
為了讓新戒有良好的佛門行儀,戒會安排「學佛行儀」、「五堂功課」、「威儀訓練」等一連串課程,訓練日常生活中的拜佛、走路、上下樓梯、吃飯、合掌、放掌、折衣、持香、捧經本等動作。
得戒阿闍黎尼慈容法師於傳燈樓集會堂為新戒開示,「出家不是頭剃了就被認定,各方面都要重新學習、調整;自己承擔選擇這條路,也是決定自己要一個什麼樣的人生,要做一個什麼樣的出家人。」社會上的人都希望得到榮華富貴、健康平安、幸福圓滿,但自己的前途是否正確,建立正確觀念很重要。
什麼是正確的觀念?人不能離群獨居,要有「大眾重於個人」的觀念,「在家庭中,我們是家中的一員;在社會中,我們是社會上的一份子;在國家中,我們是國家的公民。」所以,不能跟大眾分開,從事弘法工作者,心中要有別人,為人服務、愛護大眾、尊重別人。
慈容法師引《維摩詰經》所說「佛法在大眾中求。」指出佛法在大眾中求,菩薩因為心中有大眾,因此能成就道業。
如何安住身心?慈容法師說,要有「道重於財」的觀念,有道德比有錢有勢更好,憂道不憂貧,出家人應建立「給予重於接受」的觀念,「給」的方法有很多,如一個微笑、一個服務,需想想自己有什麼可以給人?
「見面三句話,合掌一點頭,吃飯七分飽,飯後百步走,誦經一回合,睡前五分坐。」慈容法師勉勵,凡事要發心發願、發長遠心,心發則佛道可成,這一生要為自己留下歷史,肯給人利用、肯奉獻,這就是生命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