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本「雙重突圍」的故事。故事中的「正常人」,在悲劇發生後,陷入了如何從「支離破碎的生活」再拼組回「正常生活」的困境。而主角凱特林則是受困在內心世界的亞斯伯格症患者,她既要像「正常人」一樣,承受哥哥喪生的悲痛,更要學習走出心中的「這個世界」,去探看、了解外在的「另一個世界」。凱特林的困惑、慌亂、思索、嘗試……到最後的破繭而出,因此顯得格外動人。
這也是一篇談「同理心」的集體療癒故事。不但書中的各個角色努力以此來互相了解、趨近,作者也運用同理心,從凱特林的角度來敘說故事,引領讀者進入「封閉者」的內心世界。而「校園槍擊事件」距離我們雖然遙遠,卻是發生在美國的真實悲劇,透過這本書的閱讀過程,我們彷彿也經歷了一趟同理心的旅程。
驚人的悲劇,溫柔的語句,撞擊出人性的良善和可塑性。閱讀這本書之前,我有點抗拒槍擊事件這一類的「問題小說」,讀完之後,我的感覺就像凱特林的感覺:「我不認為我會喜歡同理心,但它有點像是偷偷的溜到了你身上,讓你心裡覺得暖暖亮亮的。」嗯,就是這種暖暖亮亮的感覺,讓人生顯得更真實而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