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以來,在診所接觸來自各地的患者,第一次見面時,我總是會刻意留心,注意大家的呼吸狀況。我發現,呼吸短促、用嘴巴呼吸的人,真的好多好多。
每當患者聽到我所給的建議:「呼吸,用呼吸來幫助改善所有不適症狀。」所有人在第一時間,一定會給我一個不可置信、帶點懷疑的表情。幸好,在經過一陣子的呼吸練習後,大家所獲得的成效,自然而然消除了當初滿腦子的問號。因為,進行呼吸練習後,不適症狀真的改善了!
練習正確的呼吸,對身體健康有諸多好處。在保健身體觀念逐漸提升的現代,不少人為求健康,花費大把大把的鈔票也在所不惜,買保健食品、上健身房……等,無非是希望能維持良好的生理機能。其實,眼下就有一種運動,簡易又有效,就是呼吸練習。
正確呼吸 促進新陳代謝
「我的作息並沒有特別紊亂,但不知道為什麼,最近總感覺身體愈來愈差。」
「怪了,每天吞一顆綜合維他命,怎麼體力還這麼遜。」
「這一陣子腸胃經常作怪,難道,年紀愈大,腸胃功能就愈差?!」
上述,是很多青、中壯年人的心聲。工作、家庭兩頭燒的生活型態,讓很多人的日子像打仗般,「迅速、確實」是基本要求,無論做什麼都是「快,還要再快」,生活忙得沒時間放鬆,忙得沒時間好好呼吸。久了,身體當然會提出抗議。
呼吸,是身體獲得氧氣的方法,正確呼吸能幫助體內獲得足夠的氧氣。氧氣可以說是器官維持元氣的重要食糧,體內有充足的氧氣,細胞才能充分發揮作用,器官吃飽自然有力氣工作;若體內氧氣不足,總是讓器官餓著肚子,它肯定會欲振乏力,該有的功能發揮不出來。久而久之,各種慢性疾病便跑出來了。
再者,正確呼吸時,橫膈膜會隨著每次的呼氣與吸氣,上上下下,就像對著胸腔、腹腔進行按摩一樣,不僅激發各個器官的潛力,提升它們的功能,同時也會有促進新陳代謝的效果,幫助身體把好的留下,把不好的廢棄物排出。正確呼吸,就像是為身體注入新鮮的泉源,讓器官獲得充分的涵養。
不論你是不是蠟燭兩頭燒的一分子,想要健康,遠離慢性病,請記得養成正確呼吸,慢慢深呼吸的習慣。
深呼吸 讓心情
有經驗的朋友應該都能感受到,當我們在進行深呼吸時,心跳會逐漸趨向穩定,原本亂糟糟、打結的大腦,會逐漸條理化。而那些長期壓在心頭上的不快情緒,就像長了翅膀般,偷偷飛走,消失於無形。
俗話說:人生不如意之事,十常八九。遇到不順心,情緒難免受影響,這時候若你懂得用深呼吸來穩住陣腳,擊退負面情緒,正面樂觀地面對種種挑戰,你就是大贏家。
根據研究顯示,在我們進行有節律的深呼吸(尤其是腹式呼吸)時,身體會自動分泌「血清素」。血清素是一種大腦神經傳遞物質,它與情緒的調節有關,能鎮定情緒、解除焦慮。當腦中的血清素正常分泌,我們就能感到平心靜氣、心情愉悅。若血清素濃度不足、分泌量不夠,或者作用不良,很有可能一早起床,我們就感到一陣無來由的不耐、暴躁,接下來的一整天,大概難以避免在「為了小事抓狂」的循環中度過,長久下來,甚至可能引發憂鬱症。
因此,平日養成深呼吸的好習慣,就能無時無刻幫自己加滿油,讓自己充滿能量,安然度過一次又一次的小小低潮。
好好呼吸 調節免疫力
不曉得你有沒有過類似的經驗,周圍朋友總是有某幾個人,永遠在掛病號。每次,只要流感一來襲,這些人一定難逃中彈的命運,而且一感冒就要好久的時間,才能復原。有些朋友剛好相反,每回流感大流行時期,總是能幸運躲過流感攻擊,他們就像是有金鐘罩、鐵布衫護體,即便身旁充斥著被流感纏上的倒楣鬼,依舊能刀槍不入,平安無事,安然度過細菌、病毒圍繞的日子。就算不小心被流感攻陷了,也很快就能痊癒。
我們的身體,靠著神經、免疫力和內分泌來維持體內平衡。當體內平衡狀態良好時,身體的抵抗力、自癒力(身體治療自己的能力,也就是「自我修護」和「自然痊癒」的能力)會顯得較強盛,當體內平衡崩盤,抵抗力、自癒力變差,疾病就會一個個接踵報到。
看到這裡,你可能會想問:呼吸,跟體內平衡有關嗎?其實大有關係。
神經、免疫力、內分泌之間,有著緊緊相扣、密不可分的關係。神經不穩定,會影響內分泌運作,而內分泌又會抑制免疫系統的反應,導致免疫力下降。免疫力下降時,不僅身體對抗外來細菌、病毒入侵的能力變差,復原能力也會變差。長期身體不適,對心理造成的壓力不在話下。煩躁、鬱悶的情緒反應,又會影響內分泌的運作。長此以往,便會形成惡性循環,使得健康狀態每況愈下。
呼吸能讓神經系統穩定。呼吸能提振精神,間接調節免疫功能,讓免疫力更活躍。呼吸能穩定情緒,也穩定了內分泌的運作。正確呼吸能促進整個身心的穩定,有效預防疾病的發生。此外,就算不幸生病了,透過深呼吸,也能減輕不適,加快復原的腳步。因此,不管是在什麼狀況下,都別忘了,要好好深呼吸。
正確呼吸的好處
1.身體外部
˙調整姿勢,鍛練肌肉
˙幫助瘦身
˙養顏美容,換來紅潤好氣色
˙全身放鬆
2.身體內部
˙幫助提升基礎代謝率
˙提升免疫力,遠離疾病
˙恢復疲勞
˙調節神經、穩定內分泌
˙讓頭腦更清楚
3.心理層面
˙穩定情緒狀態
˙維持好心情
˙提高集中力與注意力
˙更能承受壓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