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岱
在網路上看到一則二○○九年發布的舊聞,殊為有趣:為了正名和統一稱呼,苗栗縣政府最近正式發函公告縣內各單位、機關和學校,在使用苗栗舊地名時,一律稱「貓裏」。原來,根據文史資料和地方耆老的考究,苗栗舊稱,是從最早居住苗栗的平埔族道卡斯族「貓裏社」而來,原意是指「平原」或「平坦地形」。清光緒十三年(一八八七),台灣建省、苗栗設縣,才更名為音十分接近的「苗栗」。國際文化觀光局也特別諮詢中研院和多位文史工作者,都認為苗栗舊地名應以「貓裏」為正確用法。
從這則新聞發想,台灣很多地方都有「貓」字為名:如嘉義民雄古稱「打貓」,打貓是平埔洪雅族之所在地,為當時洪雅族之中樞,打貓係取自洪雅平埔族語Taneaw之台語近音譯字。
台中市昔稱「貓霧」,苗栗縣有文獻記載:苗栗原為平埔蕃頭加斯族巴麗社之所在地。乾隆十二年(一七四八)由廣東人開闢,當時稱為貓里,此為蕃社巴麗之譯轉音,巴麗是平原,蓋苗栗為一盆地也。依台灣府志記載,當初蕃社名為貓里,民莊名為貓貍,以資分別,以後合併呼用。
從以上的推論,以「貓」字為名的地名,都來自原住民的音譯而成,並非像彰化縣的「鹿港」,是「以字像形」,「鹿港」之名最有力的說法是:古時因當地麋鹿成群,在清朝時代,更是鹿皮外銷歐洲最大的集散地。還有離島「貓嶼」,有說島上貓很多,也有稱因地形貌似貓。木柵的「貓空」,亦指地形,或意指貓數量之多,穿梭出入於洞穴。
大陸的貓地名,也很有趣,今廣西壯族自治區內,欽州縣西南有一個海港名為「貓尾港」,蒙山縣西北也有個「貓兒堡」。據網路轉載的資料說:大陸很多帶「貓」字的地名,實際上指的卻是「虎」。如貴州的「貓場」雲南的「貓街」,便是先民們約定凡是逢地支「寅日」(即虎日)趕場、趕街的集市貿易場所。此外,貴州的「貓跳河」,是以該處河床狹窄、老虎縱身一跳而過得名。而貴州普定的「貓洞鄉」,則因有老虎藏身的山洞而得名。
這類以「貓」地名還有:貴州的「貓營」「貓貓坡」、廣西的「貓岩洞」、雲南的「貓頭山」、湖北的「貓坪」、四川的「貓兒坨」、浙江的「貓頭洋」、河北的「貓峪」等。
這些地名中的「貓」字,若直接按字面理解,顯然不合情理,但將其視作「虎」,則順理成章而又十分貼切了。就不知地名中以「貓」代「虎」的真正原因為何? 或許因為虎貓屬同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