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海龜再回來產卵!

忍者龜 |2011.11.05
1024觀看次
字級

文/忍者龜

茫茫的大海中,剛生蛋完畢,回到海裡去的母綠龜(green turtle),是否還會再次上岸產下另一窩卵呢?應該會的──為了延續香火,一隻母海龜只產一窩是不夠的。

根據野外海龜保育研究資料顯示,一隻母綠龜在一個繁殖季節(四個月左右),可產卵十一、十二窩,間隔時間(nesting interval)約九至十二天;平均每窩約一百顆。這也表示,一隻壯年的母綠龜,在一次的繁殖季節裡,大約可產卵逾千顆。

產完一窩卵的母綠龜,下一站會去哪裡呢?為了方便區別,海龜研究者將海龜產卵的海域稱為生殖海域(Nesting ground),海龜離開那裡,游回原本生活的地點,則稱為攝食海域(feeding ground)。

這兩個海域可為同一個地點附近,但也可能相隔幾千海浬。母海龜需花上一個月以上的時間,橫越大海,才又回到攝食海域。等到下一次的繁殖季節來臨時,再次回到生殖海域產卵。母海龜可不是每年度產卵的喔!下一次想見到同一隻母海龜可要等二至三年後了!

母海龜每一次上岸或回到海裡,都要面臨重重的生死考驗:岸上的老虎、狼、狗等,及海裡的大鯊魚,都可能獵食海龜;此外還有人類的漁網,以及汽艇和遊艇的螺旋槳等,對海龜來說全是死亡的召喚。由此可見,海龜能平安完成生殖任務,甚至安然回到原來的攝食海域,每一刻都是不可能的任務,都也可能是最後一次。

海龜研究者相信海龜有導航的能力,在某個海域出生的小海龜,將來長大後會回到原本的出生海域產卵。那研究者又如何能了解生活在茫茫大海中的海龜習性呢?根據經驗的累積與分享,他們將登岸產卵的母海龜「戶籍化」,讓每隻有緣與研究人員相遇的母海龜,於回到大海之前,在牠們的兩腋處,配戴兩個識別證。下次再相遇時,便可以知道是新遊客,還是老朋友了。

然而人類對海龜的生活習性,還有很多未知的環節。科技研究的瓶頸、人力與資金的限制下,一般上可在生殖海域地區所研究的資料,大多先著重在海岸上的母海龜、海龜巢和小海龜等的研究。對於雄海龜的研究,相對的是很少很少的。希望往後有更多的有興趣的有心人的發心加入來研究海龜。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