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一般稱侍候人的女孩為丫頭,這一民俗稱謂流傳至今少說也有一千五百年之久。至於這一稱謂是怎樣形成的,也眾說紛紜,但主要的有兩種。
一種認為,侍候人的女孩大多梳一條大辮子垂於腦後,形成「丫字」,故叫丫頭。
另一種認為丫頭實是「鴉頭」之誤。據《潛居錄》記載,約在五代之前,吳越一帶的婦女便以黑髮為美,其保養秘訣便是每年除夕,提一隻烏鴉來,以米麵果子餵養,待過一段時間後晨起梳妝,便先以梳篦木櫛理烏鴉的羽毛,邊梳邊祈告曰:「願我婦女,黰(音珍,意為黑色美髮)髮髟髟(音標,意為長髮下垂),惟百斯年,似其羽毛。」然後以五色縷繫於鴉頸放之,視其飛行方向,卜一歲之吉凶。故當時稱女髻為鴉髻、鴉頭、女孩因之也就俗稱為鴉頭了。
以後女孩梳大辮的髮式流行,鴉頭才又訛傳為較易寫認的丫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