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兒童肥胖比例愈來愈高,且逐年上升,台灣肥胖醫學會常務理事、台北醫學大學公衛學院助理教授蕭敦仁指出,小時候胖長大還是胖,雖然基因具有一定影響力,但排行全球第十六大肥胖兒童國家的台灣,有八成因素得歸咎於致胖環境。
過去五、六十年來,人類基因不可能一夕變化,讓台灣的肥胖人口,尤其是肥胖兒童人口比例,直追肥胖大國的美國。
蕭敦仁表示,據研究顯示,如果父母親胖,小孩子發胖的機率也高,但過去的十年,國內肥胖兒童人口成長,幾乎呈爆炸性成長,追根究底,和所處環境容易讓人發胖脫不了關係。
購買飲料方便
「三食兒童」月增一公斤
滿街的泡沫紅茶和手搖杯飲料,是蕭敦仁眼中最明顯的致胖環境。由於購買方便,兒童人手一杯,不知不覺就喝進太多熱量和反式脂肪,若以普通三百五十毫升裝可樂、一瓶一百大卡,和一杯市售五百毫升的手搖杯飲料,熱量是一百大卡計算,只要上、下午各喝一杯,一個月就多攝取了六千大卡,而要長胖一公斤,體重也才需要七千七百大卡,長久下來,想不發胖也難。
「偏食、速食、零食」的三食兒童新型態,蕭敦仁說,以連鎖速食餐廳的精緻油炸食物當主餐,便利商店的零食當點心,加上不愛吃蔬菜,造成的飲食不均衡,而吃進去的糖類又不耐飢餓,一餓又吃,形成熱量過剩、營養不均的惡性循環。
缺少運動機會
「三電兒童」缺乏活動量
容易發胖的運動環境,加上生活上的習慣,導致結果火上加油。現代父母習慣以汽車、摩托車接送孩子上下學,從家門到校門口,孩子連走路的機會都沒有,回家還有電梯可搭,不必爬樓梯,平面的交通、垂直的交通,一切都缺乏活動量。
蕭敦仁指出,習慣窩在「電視、電腦、電玩」前的三電兒童,不僅在家中不運動,到了學校,遇上體育課的時間也少的可憐,國小每周八十分鐘,國中每周九十分鐘,比起中國、日本、法國、美國都要來得少。
兒童的過度肥胖,在小時候或許不會立即造成健康危害,但蕭敦仁強調,長大後苦果就會來,除了一般熟知的三高、肝功能和心血管問題,還可能因外表的自卑引發社交、學習障礙,容易氣喘,同時女孩易太早就來月經,體重過重,骨骼也會異常,關節易脫位、脛骨出問題而變成O型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