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回走在大街上,迎面而來一家四口,爸爸自顧自走在前面,身後跟著大兒子,然後是媽媽牽著正在哇哇哭的三歲小兒子。只見媽媽邊走邊罵,還當眾啪啪打了正在哭泣的孩子兩個耳光。我們錯身而過,我聽見孩子愣了一下,然後哭得更大聲,更傷心。
在東方社會,大多數的父母在面對孩子時,還是很權威的,常常把孩子當成自己的所屬物,也常把威嚇孩子或甚施予肢體暴力當成理所當然之事,就算在大庭廣眾之下也照打照罵。若有人上前善意提醒,還會遭白眼或反而被嗆:「我正在教育我的孩子!」
其實這句話存在兩個盲點:第一、若要施予有效教育,必須先站在孩子立場想一想,孩子哭鬧原因為何?是否有什麼需求沒有被滿足?(是餓了?睏了?還是缺乏擁抱?)或者孩子沒有得到足夠的資訊,去解決對他們而言是大麻煩的問題?(買不到心愛的玩具?吃不到想吃的甜食?或者只是父母臨時變更預定好的行程?)真正的教育是針對行為背後的動機,而不是只固著在處理表面的行為,或是陷入彼此糟透了的情緒裡。
用言語或肢體暴力讓孩子停止哭鬧都是治標不治本的方式,孩子的內在需求一樣沒有被發現、被滿足或者被疏通引導,他們只是為了避免被處罰而將情緒壓抑了下來,這不是教育,這是靠濫用父母權威力量取勝。
第二、孩子出生離開母體之後,就已經是獨立的個體,是一個完整的人。他們渴望被尊重的需求正如你我,父母的職責是在引導孩子解決問題,建立孩子的自尊心和安全感,不是一句「孩子是我的」就可以動輒打罵或惡言相向。尤其是對待表達能力還不成熟的小小孩,更是需要父母細微的觀察力和貼心的感同身受!
當孩子在氣頭上時,我們應該要先疏導他們的情緒再和孩子講道理,較小的孩子也許沒辦法完全明白我們的意思,但他一定能感受到自己是被理解和被尊重的。
孩子從小的自尊被建立、被滿足,日後他將成為一個懂得自重的人,也更容易發自內心尊重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