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羅佑純專題報導】「在學習製鼓的前幾年,還好仁和的生意不好,我才可以很紮實的學習。」回首過去,王錫坤感謝那位瞧不起他的親友,因為親友把許多客源給帶走了,王錫坤才有更多時間在一次次的失敗中,學習如何製作好鼓,練就出他最擅長的調鼓音技術,也讓他從一個製鼓工藝師,成了懂得欣賞音樂的藝術家。
王錫坤說,現在有很多傳統工藝失傳,除因為社會發展太快速,大家欠缺人文思考外,還有另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態度」。
「做這一行,短則三、四年,長則七、八年,你就可以學會製鼓,但如果只是想說隨便做做就賺很多錢,是可以,但很可惜。」他強調,傳統工藝是手工業,必須很用心把一個步驟完成後,再繼續下一個,每個步驟都馬虎不得,「態度,才是傳統工藝者要傳承的精神」。
因此,即使王錫坤的兒子已在鼓廠裡工作,他卻說「不一定要傳承給兒子」,認為如果兒子、師傅、學徒不能秉持「傳承的態度」,好好經營,甚至不排除「到我為止」,「因為對我來說,爸爸留下來的『仁和』招牌更重要。」
談起鼓,王錫坤有著說不盡的心得,不過,他希望他的鼓,不僅僅是藝文團體、宮廟寺院在使用,還能是他回饋社會的工具。
這幾年,優人神鼓在花蓮實驗音樂治療,讓一群精神障礙者透過打鼓穩定性情,甚至還能讓他們自理生活,雖然這項計畫還未成熟,但是關心這項計畫的王錫坤,已在某些人身上看到改變,「如果這項治療真的成功了,我希望我能為他們做點事情,讓我的鼓成為他們回到社會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