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六十三歲的李媽媽,半年多來連解三次黑便,懷疑消化道出血,但胃鏡、大腸鏡、X光都找不到原因,最後靠吞下只有一塊錢大小、無痛的膠囊內視鏡,再自然排出,才在小腸中段到疑似出血點的一點五公分小腫瘤,及早手術切除。
科技進步,照內視鏡不再難以忍受,可拋棄式膠囊內視鏡約八年前引進台灣,外型只有魚肝油大小,內裝微型鏡頭,吞下肚後,八小時內可拍攝五萬張消化道影像,期間可以照常生活作息,不用困在病床上。
國泰綜合醫院腸胃科醫師洪志聖表示,在人體消化道中,小腸位於腹部中段且長達六公尺,腸道又彎彎曲曲,過去一直難以用胃鏡、大腸鏡等內視鏡完全探視清楚,是消化道中最難診斷疾病的部位。
洪志聖說,國泰醫院已約有一百位病人,大部分先前都進行過胃腸鏡或傳統小腸X光及電腦斷層檢查,仍找不出解黑便、出血、腹痛或不明原因貧血的成因。
經膠囊內視鏡檢查後,有高達八成可在小腸內找到懷疑的病灶,並進一步接受治療,還曾有病人因此揪出造成長期貧血的元兇─小腸內的寄生蟲。
膠囊內視鏡的原理是把鏡頭拍攝下來的照片,經由超高頻(UHF)方式由肚皮傳到體外的接受硬碟,醫師再將這些照片合成動態影像判讀,由於不需從口或肛門伸進一條管子檢查胃或腸道構造,病人不用承受檢查過程中腹部疼痛或噁心、想吐的不適。不過,健保目前未給付膠囊內視鏡,一顆需自費約四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