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光(西元一○一九~一○八六年),字君實,號迂叟。生於宋真宗天禧三年,卒於宋哲宗元祐元年,享年六十八歲。陝州夏縣(現在山西省夏縣)涑水鄉人,世稱涑水先生。
司馬光歷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在政治生涯上,他為保守思想的典型代表,當時宋朝在多次戰爭中敗北,司馬光仍堅持宗法及倫理綱常治國,除了全部廢除新法外,卻提不出有效的政策方針。但是,他主編了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編年體通史——《資治通鑒》,而留名千古。
司馬光的父親司馬池曾為兵部郎中、天章閣待制(屬翰林學士院),官居四品,清廉仁厚享有盛譽。
司馬光七歲時,「凜然如成人,聞講《左氏春秋》,即能了其大旨」,從此「手不釋書,至不知饑渴寒暑」。同一年,砸缸救玩伴的故事,轟動全國,被畫家畫成〈小兒擊甕圖〉,暢銷汴京、洛陽,傳為千古佳話。
司馬光十九歲時放棄父親的「恩蔭」特權,參加大會考,於宋仁宗寶元元年(一○三八年)中進士甲科,延續少年輝煌事蹟。在華州(今河南鄭縣)擔任地方官,從奉禮郎、大理評事一類小官開始起步。
司馬光立志編撰《通志》,治平三年(一○六六年)撰成戰國迄秦的《通志》八卷上呈宋英宗,英宗命設局續修,並供給費用,增補人員。
宋神宗時,以其書「有鑒於往事,以資於治道」,賜書名《資治通鑒》,並親為寫序,於元豐七年(一○八四年)成書。
《資治通鑒》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四○三年),下迄五代後周世宗顯德六年(九五九年),共記載了十六個朝代、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歷史,共兩百九十四卷、三百萬字。
元豐八年(一○八五年)宋哲宗即位,高太皇太后聽政,召他入京主國政,次年任尚書左僕射兼門下侍郎,數月間罷黜新黨,盡廢新法,史稱「元祐更化」。
司馬光執政一年半,即與世長辭,消息傳出時,「京師人為之罷市往吊,鬻衣以致奠,巷哭以過車者,蓋以千萬數」,「家家掛像,飯食必祝」,死後還畫像大賣,讓畫工大賺一筆。
司馬光為人溫良謙恭、剛正不阿,其人格堪稱儒學教化下的典範,被奉為孔門第三個聖人,位列孔子、孟子之下,入祀孔廟。宋哲宗將他葬於高陵,追贈「太師」、「溫國公」,諡「文正」,賜碑「忠清粹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