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占領華爾街」運動從「不確定」的起點,卻演變成遍地開花,讓許多人始料未及,這項爭取經濟正義的運動,的確是中產與勞動階層的不平之鳴,台灣也有「占領台北」活動,參加人數雖少,但顯示台灣也有人欲爭取經濟正義。
但問題是,出現抗議活動的國家經濟體制,那個不是資本主義?這些國家政府顯然長期來多半站在資本家這一邊,例如美國總統歐巴馬與共和黨總統參選人,都不願在大選將屆時刻得罪「華爾街」與資本家,因此儘管這些政治人物能理解「占領」民眾的心聲,卻無法大刀闊斧的對經濟正義改革,反而傾向以治安問題處理,只要不過火(紐約警方逮捕百人,是因群眾與警方嚴重衝突),就讓群眾繼續抗議。
如此一來,抗議得不到具體與正面回應,會是社會的不確定變化,如果對立被激化而變調,相信不是各國所樂見。
因此,包括台灣在內的各國政府,必須重視「占領」的訴求,以理性與尊重的態度,找出具建設性的辦法解決問題,如此「占領華爾街」才有可能從不確定中,得到有意義的結果。
孔令信(台北市/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