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談編舞家周書毅--看得見的城市看不見的身體 下

李時雍 |2011.10.14
1333觀看次
字級


如何找到身體裡既存的狀態,不只是面對自己,也是面對共事的其他舞者時,所必須提問的問題。

創作時,周書毅常在即興的發展裡,嘗試發掘自己和舞者身上潛在的可能性:「我跟我的舞者之間,我希望他們可以去看見他們身上已有的。將我們有的東西,轉換成屬於我們之間的語言。」

那使得編創者個人獨特的舞蹈語彙,在加入了其他舞者後,更形豐富:「這件事情需要一個人想,一個人說的時候,我就會一個人。《重演》發生在美術館,隱含有很多的觀看,觀看一定是兩個人以上的事情,於是產生了兩個人,或更多人。」

「其實我也想過做《波麗露》solo的版本。然而,那樣集體的生命意識,或『活在當下』這件事,彷彿是共成的;就像一堆人一起搭雲霄飛車,跟一個人搭不太一樣。另一方面,群舞裡,很多時候也需要一個人。」那除了是編舞形式,周書毅說:「我覺得那更是一個很自然的生活的邏輯。」

有意思的是,《波麗露》在成為「舞蹈旅行」計畫之後,也展開它有機的變異,老街內狹巷、車站大廳、木質棧道,「以音樂為基準,環境就是我們的一個最大的背景。能怎麼跳?這個環境到底要呈現什麼?」周書毅表示旅程裡,「直接衝撞這些空間感,到了那裡,感覺那個地方,試著跳,試著融入。」

令人想起,他在描述國際藝術村駐村期間,每天醒來,出了房間就看到要跳舞的廊道和庭院,「我要做一個在這邊生活的演出,跟這一個空間,我來、我走的流動有關,我想看出這個流動,看出我們的生活空間的流動。」

如此,在空間中流動,從舞者到編舞創作,再到今年成立「周先生」團隊,嘗試更多「發現舞蹈」的方式,跨界呈現的可能;或者推展如《下一個編舞計畫》的製作工作,主動投入舞蹈環境、平台的建立,給予更多年輕編舞者一個發聲的空間。

周書毅說,開始了這些製作工作之後,「反而更瞭解創作者是在做什麼;更知道了我在台灣,要怎麼繼續下去。」

「這個環境要怎麼專心創作?一個創作者的階段性是什麼?做了製作人之後,我可以嘗試去溝通這個環境的價值觀,溝通我們的理想,我們對舞蹈的想像,以及,之間的落差。這些讓我更有動力了。」

在看得見的城市裡,周書毅的生命仍在旅行;同時也在旅行之中,一步一步,找回途中遺落的,看不見的,舞蹈,和身體。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