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羅智華台北報導】一公斤的純水和黃金,哪個熱傳導效率最好?答案是「黃金」,你答對了嗎!
為了解年輕學子對科學概念懂多少,台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中心主任張俊彥帶領研究團隊開發媒體中的科學素養量表,透過教科書索引和新聞比對,選出最常出現的科學名詞,設計成科普試題測驗中學生與大學生,結果發現高中生的成績比大學生好,平均成績高出近五分,讓人感到意外。
張俊彥表示,為測試學生對新聞媒體科學報導的理解程度,團隊從新聞中篩選出現頻率最高的九十五個科學名詞,像是颱風、鋒面、地震、基因工程、再生能源等辭彙,設計成涵蓋物理、化學、生物與地球科學領域的五十道試題,來測驗國一、高一與大二、大三等一千餘位學生,其中高一學生以三十七點四分的平均成績高於大學生的三十二點八分、國中生的二十七點二分。
研究團隊表示,五十道題目包括基本題如「颱風、地震、乾旱三者中,哪種不會造成土石流」、進階題如「抗生素可以用來治療病毒、細菌、寄生蟲中的哪一種」、高階題如「基因、蛋白質、染色體中,何者是基因工程產生的功能性產物」結果發現,學生答對比例最多的是物理科,其次是地球科學,整體表現則以高中生答題較佳。
為何高中生會比大學生略勝一籌?張俊彥分析原因,一部分是因為高一學生才剛考過國中基測,對於很多課本上學到的科學知識都還記得,所以答題時較得心應手。另方面,這次受測的大學生並非每個人都是就讀科學領域,對於高階的科學試題較沒把握。
而透過這次研究,團隊也發現,在國內的新聞媒體中,以和我們生活相關的地球科學、生物領域的報導議題最多,像是颱風、地震、生態保育等。
不過,儘管高中生與大學生的科學理解能力有別,但張俊彥也強調,我們的日常生活其實與科學息息相關,「科學素養」更是每個人都應具備的基本涵養。
他建議為培養學生知其然、並知其所以然的科學能力,未來學校課程應跳脫傳統的強記背誦方式,透過專題研究來提升學生理解力,並適度增加新聞媒體較常報導的科學議題,讓科學教育更貼近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