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關鍵詞-- 勾縴

焦桐 |2011.10.12
1314觀看次
字級

烹調時為了令湯汁濃稠,往往在菜餚中加入縴粉,常見人管這種作法叫「勾芡」,這個「芡」字,其實是「縴」字之誤。按「勾」為鉤聯、結合意;「縴」本意為挽舟、牽牲口用的繩索。而「芡」乃一種水生草本,其種子即芡實。

「勾縴」是做菜煮湯時,用水溶解澱粉成為白色漿汁,再將這種水澱粉加入湯汁中,使菜餚或湯變得濃稠。「勾芡」二字則顯得胡亂勾搭,非但沒有意義,更與烹飪工序完全無涉。袁枚早在《隨園食單》中詳細解釋:「俗名豆粉為縴者,即拉船用縴也,須顧名思義。因治肉者,要作團而不能合,要作羹而不能膩,故用粉以牽合之。煎炒之時,慮肉貼鍋,必至焦老,故用粉以護持之。此縴義也。能解此義用縴,縴必恰當,否則亂用可笑,但覺一片糊塗。《漢制考》齊呼麩為媒,媒即縴矣。」

勾縴乃中華料理的獨門技法之一,是一種媒介形式,引導、仲介原料和調味汁之間的關係,融合湯和菜。縴粉在高溫下糊化,具黏附性;我們製作獅子頭,就需要一點縴粉來團聚肉末,令它易捏成丸,蒸製過程也不致散開;不過縴粉的用量須謹慎,稍微多了即影響肉感。

這種烹飪形式已無所不在。台灣料理即多勾縴,小吃中的蚵仔煎、大腸蚵仔麵線、各種燴菜,和羹湯類的紅燒鰻羹、肉羹、魷魚羹、鼎邊趖、鱔魚意麵……以及作為蘸料用的醬油膏,都經過勾縴,以增添湯汁的濃稠度。尤其是牡蠣,下熱鍋後立刻縮水,烹煮前須先勾縴,以產生保護作用,並追求嫩、滑、潤的口感。

勾縴在菜中普遍運用,取其縴汁所形成的防護罩,避免調味汁直接滲入原料,使炸得酥脆的原料回軟。煨、燒、扒、爆、滑、燴等烹法也常見。諸如松鼠鱖魚、魚香肉絲、炒腰花、糖醋排骨、麻婆豆腐、鍋巴蝦仁……

通常在菜餚九分熟之際加入縴粉,下鍋後須調大火力,並立刻攪拌,順著一定的方向推勻。縴粉以太白粉最常見,玉米粉、地瓜粉、綠豆粉偶或用到。它如兩面刃,須適度且準確地使用,任何時候都不宜多。有些獃廚太性急,或拿捏不準用量,致成品出現一坨坨粉塊,狀甚駭人。流風所及,不僅炒飯煮麵都勾縴,有人竟連滷豬腳、煮薏仁、熬高湯也勾縴。我曾經在一家昂貴的餐館吃魚翅,那價格不菲的高湯竟不是用老母雞、火腿慢熬出來;而是用太白粉勾縴,一口就令人黯然神傷,意志消沉。

或曰:勾縴能明亮食物。然則明油亮縴,除了會反光,有何美感?太白粉以馬鈴薯為主要原料,加工過程已去除其味道,徒令湯汁變得鼻涕般黏稠。

勾縴總是讓我連想到台灣電視連續劇的表演方式,大部分演員彷彿都戴著喜怒哀樂四種隱形面具,當他要表演喜,就面具般,擺出喜的表情,千篇一律;當劇情需要表演怒、哀、樂等情緒,也是面具般露出千篇一律的表情。如今縴粉被過度使用,也令食物僵成呆滯的表情,倒人胃口。

過度使用縴粉,形同簡化烹飪為兩道步驟:第一步煮熟食物,第二步消滅食物的味道。

許多美好的滋味其實不必依靠外力,如大腸蚵仔麵線加入縴粉烹煮,幾乎已是集體習慣,廚者習慣勾縴,吃者亦習以為常。勾縴並非烹飪文法,台北饒河街夜市的大腸蚵仔麵線就不依賴勾縴,這家百年老攤用豬骨、大腸熬煮高湯,味道更美,表現出誠懇的態度。

(本專欄每隔周三刊出)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