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電榮譽副董宣明智接受報紙專訪時表示,即使在高科技業服務的他,只要高中數學就夠用;他認為,如果只是想在社會上混口飯吃,小學三年級的數學能力就夠了,「台灣教育制度出了問題,教學生一大堆知識,卻沒有教學生如何變成有用的人」,而且現今出現一批拚命讀書卻不就業族群,有什麼用?
宣副董應該問問台灣電子業的主管,願不願聘用數學只有國小三年級程度的人,及沒有碩士文憑的人?
當教育制度推動的是高文憑,職場要求年輕人非得有高學歷,否則無法找到像樣的工作時,一個負責創造就業機會的企業主,怎好意思反過頭批評年輕人只知道終身學習卻不就業?若不是社會主導階層使職場環境惡劣,怎麼會使年輕人躲在學校不就業?
以澳門為例,該地就業市場需求遠大於供給,因此,大學畢業從事最基礎的工作,月薪就有一萬港幣,而且,澳門政府還補貼年輕人租屋費用,年輕人都能看到自己不久的將來,收入可翻漲兩倍、三倍,我有一個朋友是台大畢業的澳門僑生,原本也想留在台灣,無奈台灣對外籍人士的課稅甚重,而且職場環境令他不敢苟同,這個「愛台灣」的年輕人最後回澳門工作,如今不到三十歲,有房有車,月收入超過新台幣十萬元。
當企業主不斷批評年輕人不肯吃苦、屈就,躲在學校不肯出來時,是否也檢討過令年輕世代失望的職場環境惡劣、教育制度缺失、家長溺愛、資本家壟斷資源等?
如果出社會就是失業,那為什麼不在學校讀書?美國「占領華爾街」運動會如此風起雲湧,就是年輕人借了助學貸款(平均約八到十萬美),出社會後卻發現找不到工作,不是他們不優秀,是社會的資源分配出了極大問題。
台灣不也是如此?有錢人富得流油,只要通過國考擔任公職,就算終身不學習,只要不犯錯也不會被開除,試想,為什麼那麼多人想捧鐵飯碗?就是因民間就業市場的勞動條件太惡劣了。
再者,不論實用至上還是知識至上,都是錯誤的教育理念,真正的教育是教導國民成為能獨立思考、自己尋找解決問題辦法的人,不是死背書,也不是宣副董口中所謂的「有用的人」。今天台灣的教育制度的確出了很大問題,不過,宣副董想的「理想」,也很難在今天的社會落實,因為,在洛桑學院的競爭力評比中,大學文憑數量是很重要的項目,台灣難道會放棄?
年輕世代的作為是對社會環境的回應,在上位者特別是企業主,不要老是怪年輕人不上進,應多檢討台灣的產業為何三十年都不能升級,始終只靠低價代工和韓國甚至大陸競爭?為什麼台灣的工作環境只能給年輕人22K?更該檢討社會發展趨勢為何會變成如此,而不是倒果為因的指責年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