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參議院就「人民幣匯率法案」進行程序表決,壓倒性通過加速處理,本周就可能審查通過。大陸立即反彈,稱美國是以「貨幣失衡」為藉口,採取保護主義措施,把經貿問題政治化,可能導致貿易戰。
參院民主黨領袖芮德表示,中國故意壓低幣值,讓產品在市場獲得不公平競爭優勢,傷害經濟,讓美國人失去工作。芮德的說法呼應了「占領華爾街」活動,因抗議群眾以失業族群和學生為主;而歐巴馬力推「美國就業法案」,也是要搶救失業率。
儘管白宮也認為中國壓低幣值,卻擔心採取片面制裁行動的後果。美國五十一個商業團體出面,表明反對這個法案,認為將引發貿易戰。眾院領袖也警告,升高貿易緊張將導致「痛苦後果」,除非這個議題爆發為明年大選的核心話題。但也因此顯示,參院的表決可能只是大選前的一場政治秀。
近年人民幣已大幅升值,中美貿易結構不同、儲蓄率和消費率不同,都是比匯率更重要的因素。中美貿易的現狀是全球產業分工和結構調整的結果,美國對中國貨物貿易的逆差,相當一部分來自東亞其他國家和地區的貿易轉移,美國限制高技術產品對中國出口也是重要原因。
人民幣從二○○五年至今已升值超過三成,大陸很清楚,若再大幅升值,可能重蹈日本一九八五年「廣場協議」的後塵。廣場協議後,日圓匯率十年間升值逾兩倍,重創出口,造成日本經濟從九○年代起步入「失落的十年」。
相對地,美國也很清楚,維持強勢美元至少短期內可以維持美元與美國消費者的購買力。但參議院為民主黨掌控,民主黨又以勞工團體為最大票倉,所以取巧性的在大選前討好勞工團體的政治議題,高於實質政策與經濟戰略考量。
在美國施壓下,人民幣如果只是在合理範圍內升值,美國對中國仍會出現貿易逆差,頂多是一些中國的代工業務會轉移到越南跟印尼。更重要的是,美國強迫人民幣升值,不會帶來中國的善意回應。在今天美國仍仰賴中國大量購買美國政府債的情況下,美國政府沒有必要與中國形成對立。
如果從大陸本身經濟發展來看,人民幣「對外升值,對內貶值」現象仍值得關注。由於高通貨膨脹率使人民幣在國內市場購買力愈來愈低,出現國內市場貶值現象。但在海外市場人民幣持續升值,因此民眾出國觀光購買力非常強。
大陸匯率政策採取出口導向,長期壓低人民幣,也形同賤售中國人力資本、天然物資,甚至環境資源。目前大陸通貨膨脹嚴重,在匯率趨近正常化前,通膨很難控制。
美國與大陸的匯率戰,台商無法倖免於外。台商也是出口導向,人民幣升值,使收入減少,成本增加,造成企業淨利的萎縮。同時大陸台商還面臨工資成本增加問題。
去年大陸共有三十個地區調整最低工資標準,平均增幅兩成二。今年在政策加持下,全國又開始新一輪調整,平均增幅也在兩成以上,同時要求未來五年,最低工資標準需年均增長百分之十三以上。
在人民幣匯率與工資調整的雙重壓力下,台商如何調整經營策略及有效理財,是亟應思考的重要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