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於民族性的朗直,歐美電影極少溯古追源,即便多年後兩代意外重逢而落淚相擁,也沒有運用太多的家族恩怨來搏感情;反觀本土台劇、大陸民初劇以及內銷韓劇卻大異其趣,幾乎每劇必要牽拖三代,尋親又認祖,公式化的結構正符合大學戲劇課上李曼瑰老師的諄諄名句:「懸疑是戲劇的第一個要素。」
沒懸疑就意味著缺少高潮。雖是老梗,但因目前尚未冒出新枝椏,所以,認親仍依著亞洲民族性而留在劇情中當主軸。
近日觀察韓國偶像宋憲承的經典名作,從《藍色生死戀》到《我的公主》,無不繞著女主角的身世謎團而鋪陳。落難在外的平凡小女孩一旦身世揭曉,方才知其出生不凡,家大又業大,終於匹配了男主角現存的尊榮背景。峰迴路轉中,哭戲泉湧成河,親情彷彿比愛情還有賣點,哈韓的菜籃族入戲尤深,隨著身世的逐漸明朗而收視飆高。
時代動亂引起悲喜兩極,認親能成功,骨肉能團員,多半由信物建功。骨肉分離之時,彷彿就能預見日後必要相認一般,巧合的都留下信物。
古時候最多是手絹,現今變項鍊,劇情走向高潮時,那信物開始若隱若現,在沒有機器代工的舊年代,親手繡花的手絹獨一無二,揣在懷裡許多年,一旦由命運安排露面,就能撮合一段失散親緣,引起一番天倫大喜。
這真是千載難逢的巧合,也是千尋萬覓的幸運,人生如戲,戲如人生,莫甚於如此。
現代人擁有項鍊或手環等認親工具外,DNA驗證更是本土劇的法寶,雙方爭執得不可開交之時,就到醫院找答案,真相大白後,一連串的爭名奪利上演,這與一般小市民的生活距離雖甚遠,人間的溫情卻因此備受考驗。
當婆婆媽媽隨著劇情起伏而長噓短嘆時,一邊陪看的我總語出安慰相告,我們此生太平凡又平淡,不可能捲入認親悲喜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