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 告別哀傷 找到安詳《麵引子》

記者阮愛惠 |2011.10.01
3497觀看次
字級

一甲子過去了,懷著敬意與不捨,李祐寧導演以《麵引子》向每位跨海來台的老兵伯伯行最敬禮。本片以兩岸探親為主題,講述一對父子因為戰爭被偷走了五十年親情的心路歷程。身為老兵之子,李祐寧導演以六年時間籌拍,以山東人對饅頭酵母的別稱─「麵引子」為引子,除了刻畫天倫夢迴的悲涼,更以全新視角詮釋兩岸探親故事的新發展及兩地關係的轉變。

問:請談談拍攝《麵引子》的動機?

答:很多人問我,為什麼還要拍老兵電影?最重要的理由:因為我很喜歡從《老莫的第二個春天》、《竹籬笆外的春天》到《老科的最後一個秋天》及《流浪舞台》,都有提到老兵。我這麼喜歡談老兵,應該和我父親是老兵有關係吧!

我父親是黃埔十四期的,我關心老兵們在台灣社會不同年代的處境。兩岸開放之初,在電視看到第一個返鄉探親的老兵,那痛哭流涕的表情和我跟著父親返鄉,父親激動到一直發抖的雙手,至今仍在我心中澎湃。

父親來不及看到這部電影上片,三個月前走了。我最後一次陪著他坐輪椅散步時,在成功國宅見到好幾位老兵坐在輪椅上,同時對著一位據說一百零二歲、也是坐輪椅的老兵敬禮時,我內心無比震撼。我想,老兵心中的苦痛和鬱悶,可能很難對兒女講出口,兒孫一輩也不見得關心,只有同袍之間能互相了解。

《麵引子》裡描述的是當年被國民黨抓兵來台的老兵,「抓兵」一直是個敏感的話題,就像「二二八」一樣,大家都不願意觸碰。我看了很多個案,多少荒謬憾恨的故事,我在這部片子裡,只是點到為止,卻已有不少年輕人看完試片後告訴我,他們哭到不行!

問:本片和以往的探親故事有什麼不同?

答:因為「老兵返鄉,天倫夢迴」的主題是個老梗了,我在《麵引子》裡,延伸出的故事是:大陸兒子來台探視父親,從台灣觀點來看兩岸父子關係。這個劇本我在兩年之間改了四十次稿,一直著墨在父子之間的扞格不入。劇中的父親被抓兵的那天,剛好兒子誕生,從初生之日就被切斷的父子情緣,五十年的空白,如何去修補?

歷史不斷往前走,過了幾十年了,誰來撫慰他們的創傷?我身為老兵的後代,拍了這樣的電影,就是希望老兵伯伯及他們的後代們,看了電影後能感受到一分溫暖,知道還是有人記得他們,了解他們的苦。

我在《麵引子》裡,讓大陸兒子來台探望父親,在角色安排上有別於前;另一個時間與空間的顛覆是「兩岸直航」。以前,大陸和台灣不可能有的直接連結,二○○九年七月之後都已成真。所以我特別在松山機場取景,因為兩岸直航之後,台北和對岸幾個大城市之間的聯繫變得十分直接,完全衝破了兩地長年以來的阻隔,個人覺得這是兩岸開通以來最值得稱許的改變,把兩地的時空徹底拉近,不只是心靈上,而是最實質的靠攏。

問:以台北公館的「寶藏巖」為重要場景之一,原因何在?

答:寶藏巖就像香港的調景嶺,是國民黨老兵的群居之處。這裡曾在二○○七年被聯合國評選為台北最有特色的地方之一,很多來自大江南北的老兵在這裡群居,自成一個體系。

我以前常去那裡和老兵伯伯聊天,他們說,並不是和兒女合不來才住在這裡,而是寧願和相同經歷的老兵們一起度餘生。老兵的文化是E世代年輕人很難了解的,所以我以寶藏巖這個地點為片中老兵們的居處。

問:請談談《麵引子》裡的演員。

答:這部片子和大陸合拍,片中一場國民黨抓兵的戲是在大陸懷柔片場拍的,動員了三百多位臨演,軍隊的服裝、卡車等都相當符合當時年代。有人覺得吳興國演老兵返鄉的幾場戲很OVER,但根據我實際陪父親返鄉的經驗,父親的雙手抖個不停,祭祖時的泣不成聲,情感真的就是那麼OVER!

吳興國祭祖時拿香打自己頭的那場戲,是個神來之筆。本來我也沒什麼靈感,只是隨口跟吳興國提起,街坊中有人返鄉祭祖時,拿香打自己的頭以示自責。結果吳興國一演,拿著香不斷打自己頭的場面,大家都傻眼了!包括攝影師等幾個現場工作人員,大家都用手摀著自己的嘴,生怕跟著哭出聲來影響現場收音。

很巧的是,本片幾位台灣演員:葉全真、夏靖庭、李天柱等,都是老兵的後代,這倒不是刻意找的,而是因緣際會。所以演起來多少有「半自傳」的味道。葉全真本身是「芋仔番薯」,她在看劇本的時候幾度痛哭,不斷想起她的老兵爸爸。她很貼切地演出外省女子和台灣女子剛柔並濟的兩種特質,我對她相當肯定。

問:本片故事跨越六十年,導演如何表現年代的落差感?

答:我用了九萬八千呎的柯達底片來拍攝,加上沖印費用,預算一直追加,中間一度想妥協改用HD拍。但我是個老導演,對HD不是很能掌控,所以堅持用底片。後來驗證是對的,因為光影的感覺捕捉得住。例如五十多年前大陸剛改革的時空,到現在的台北101,調子很不一樣,底片更能達到我要的效果。

我用的都是中生代以上的演員和工作人員,但在電影配樂上,我反而用一位二十八歲的年輕音樂工作者「VK克」,他有「亞洲鋼琴小天王」之稱,他為本片創作的電影主題曲《鄉》,以及與台北愛樂管弦樂團合奏的蕭邦《離別曲》,以年輕人的手法來表現「老」的感覺,效果相當美妙,在場景轉換時帶來了畫龍點睛的功能,令我很驚喜。

問:透過這部電影,您最想說的是什麼?

答:電影最終,父親對兒子說:「帶我回老家吧!」雖然台灣也是家,但一個人對老家的情感終究是不能割捨的。片中父親的骨灰分成兩罐,一半回大陸,一半在台灣,象徵他一生對兩地、兩個家庭同樣的認同與眷戀。而兒子還帶了一團麵引子回去,象徵父子情分最後還是連結了,融合了。

老兵逐漸凋零,但我想以本片表達我對他們的理解與記憶,我以本片向他們敬禮,希望這些伯伯們從此告別那段恐懼哀傷的歲月,找到安詳的內心世界。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