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推廣家庭教育的千代文教基金會,最近和政大合作進行一項「台灣人品格現況」問卷調查,結果超過七成的民眾表示,「台灣人的品格」在主要德目,包括:誠信、廉潔、守法,以及羞恥心上,遠不如六年以前;同時,有超過九成四的民眾認為,「品格教育」應該列為中小學重要課程。
千代文教基金會董事長樊楚才指出,近期國人高度關注的社會揭弊事件,強烈提醒國人認清一個事實:人,一旦沒有了品格,就算擁有高學歷、高職位、高收入……,最後終究一文不名──既保不住名聲地位,也保不住財富珍寶。
因此在八月初發表的這項問卷中,國人才重新體認「品格教育」的重要性,同時認為現行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將品格教育融入各科教學中,但因為各教學領域的教師,普遍認為「品格教育是家長的責任」,結果導致下一代成長於「無德」的環境中,完全不識「品格」為何物。
全國家長聯盟理事長蕭慧英則指出,目前社會呈現道德失序、價值觀混淆的現況,是長期以來國人忽視品德及人格教育所結出的「苦果」。事實上,過去學校教育雖然較常對學生耳提面命,要求學生謹遵四維八德,但整體而言,教學流於口號與形式,不少老師及家長普遍認為:「成績好的學生=品行好的學生」,其實這兩者根本不能畫上等號。
蕭慧英說,不少家長過於重視孩子的課業表現,孩子只要把書讀好,不必做家事、不必招呼客人、不必參與家庭活動、不必學如何與長輩說話……,也不鼓勵參加會「浪費時間」的社團活動、社會服務,換言之,除了課本,什麼事都可以擺一邊,致使家庭中的人格及道德教育,常付之闕如。
千代文教基金會研究部主任胡正文憂心的指出,今年的調查中,希望民眾表達亟待改善的品格項目,結果屬於公民教育範疇的「誠信」、「廉潔」、「羞恥心」、「公德心」、「責任感」等項均名列前茅,相對的,對於個人品格的善待他人、尊重他人、友愛眾生的「仁慈」一項,有接近八成的人認為「大不如前」,卻只有一成的人認為亟待加強。
胡正文說,「仁慈」是天性一部分,但也需要後天的啟發與教導,國人深知現代人忽視仁慈心的引導,卻相對不重視這方面的培養,使人與人之間的善意不復存在,其結果很容易落入自以為是、殘暴相向的假正義、偽正義中,對社會未必是好事。
此外,千代文教基金會曾在三年前進行過類似的調查,絕大多數家長在痛心青少年品格低落的同時,大多歸責於「媒體」及「政治人物」作了不良示範。而另一項針對國民教育現況的調查,絕大多數教師也認為:由於「媒體」及「家長未負起責任」,是社會道德低落的主因,只有很少的教師反省認為學校亦應負起教導之責。
令人欣慰的是,在本次調查中,家長重新檢視家庭教育的功能,發現父母在品格教育一事上責無旁貸,與其指望「歹竹出好筍」,不如父母先以身作則,更能引領孩子培養正確的價值觀,培養出良好的私德品格。
當然,除了自我修身,品格教育涵蓋的範圍,更要重視進入群體後的公民素養,而這部分,究竟教師、學校該如何落實在學習生活中,不因不必考而認為不用教,甚至力行「教人比教書更重要」,可能更是為人師長者必須深思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