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帕金森氏症患者身體會不由自主抖動,難以重回工作崗位,傳統接受藥物治療花費又大,中國醫藥大學北港附設醫院院長林欣榮指出,接受深腦部刺激術(DBS),將晶片植入患者腦部,透過電流刺激,可減緩不受控制的肢體症狀,十年來已有六百患者恢復行動力,且術後服藥劑量可減半,每月可節省約二萬元。
國內目前約逾四萬人罹患帕森氏症,若加上非典型者,人數更高達十萬人。著名音樂家李泰祥也是帕金森氏症患者,接受DBS植入晶片後,還能持續創作。
林欣榮說,帕金森氏症屬神經退化性疾病,老年人罹病機率相對較高,據美國研究資料顯示,六十五歲以上發生率約百分之十五,七十五歲以上百分之三十五,八十五歲以上更高達百分之五十,台灣情形也差不多,隨著社會高齡化,未來罹病人數將會增多。
今年五十六歲的曾先生,發病近二十年,雖然按時服藥和定時回診追蹤,七、八年下來,四肢顫抖、身體僵硬、失眠及憂鬱症狀仍嚴重,不但影響日常生活,也無法工作,副作用包括幻聽、幻覺和嘔吐,一度消瘦到只剩五十公斤,直到十年前植入晶片,才回到工作崗位。
林欣榮比喻,帕金森氏症患者的身體像一台煞車力太強的車子,無法自由行動,有別傳統燒灼八十度、破壞性的手術,深腦部刺激療法藉植入晶片、放出電流調整腦部控制行動的迴路,不必破壞腦子,就可以減緩症狀,恢復一般的行動力。
患者接受深腦部刺激療法,每月可省藥費約二萬、全職看護約三萬元,不過手術健保雖有給付,但晶片須自費約九十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