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華經》分為兩大部分:前半稱為「門」,從〈序品〉至〈安樂行品〉共十四品;即:十九歲出家、三十歲成道、八十歲入滅,所謂始成正覺的佛,降生於印度的釋尊,假示生滅,暫祕其本體常住不滅的法身而說的真理(佛以應化身說法),就是「門」的內容。後半稱為「本門」,從〈涌出品〉至〈普賢勸發品〉共十四品;「本門」,闡明釋尊雖在濟度眾生上示現生滅,但其實是常住不滅之教。即:彰顯釋尊的本地,應化人間而出現於印度,實際上是無始以來的古佛、久遠實成的佛陀,開顯此佛身的事實,即是「本門」。門的要點是「顯示實相」,乃說哲學的第一義;本門的要點是「顯壽長遠」,是說宗教的第一義。
《法華經》以前四十二年間,應眾人的根機而隨他意說法(法用方便與能通方便)。今在《法華經》所說的「方便」,乃因以前聽方便之教說者,根機已純熟,道出真實之教法是能體會的,故不應眾人之心而隨自意說法。從釋尊自身的智慧而言,此法是基於「實智與權智」的運作。「實智」指領悟天地法界的真理智慧,而「權智」指從領悟真理的智慧,為救一切眾生而發動的智慧,此種智慧稱為「善權」和「隨自方便」。
《法華經》以前的經典,是方便施設;而《法華經》的方便,卻是「目的即真理」一致的手段(方便即真實);也即是:以前不知是佛子,但現在知道一切眾生都是佛子,這是「祕密方便」,此方便只有《法華經》中才提到。
〈方便品〉是門十四品重要部分,《法華經》的哲學基礎成立於此。在〈序品〉中,靈山一會的大眾,驚訝於佛陀於此土和他土的六種瑞相,從彌勒、文殊菩薩的問答中得知,釋迦牟尼佛將宣說世出世間的一大事因緣,乃迫不及待地等待佛陀說法。那時,釋尊安詳地自無量義處三昧起身,以智慧第一的舍利弗為對告眾而說法,這就是〈方便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