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道(八八二年~九五四年),字可道,號長樂老,瀛州景城(今河北泊頭市交河鎮)人。生於唐僖宗中和二年,卒於後周顯德元年,是中國大規模官刻儒家經籍的創始人。
曾經侍奉五朝、八姓共十三帝,在後唐、後晉均任宰相;遼太宗耶律德光滅後晉,他出任太傅;後漢時任太師;後周時任太師、中書令,為官四十多年,除了未在後梁任職外,他在四朝都官居顯要。
晚年的馮道寫了一篇〈長樂老自敘〉,一一列舉了他歷代當過的官職,並引以為榮,他的另一著作《榮枯鑑》,曾國藩評為「道盡小人之祕技,人生之枯榮」的官場祕笈。馮道以七十三歲的高齡過世時,周世宗為其輟朝三日,追封「瀛王」,諡「文懿」。
許多有名的史學家對於馮道這樣的作為非常不齒,如:歐陽修在《新五代史》中認為馮道「不知廉恥為何物」;司馬光在《資治通鑑》說他「乃奸臣之尤」。可以說在歷史上提到馮道,往往都是負面的評價。
然而除了事君不忠這點飽受批評外,馮道在事親、濟民、主政、提攜賢良上的表現,卻又能符合傳統所謂君子、聖賢的行為標準,這使他在五代有著「當世之士無賢愚,皆仰道為元老,而喜為之稱譽」的聲望,而在他出殯時,還出現紙錢撒得樹上綠葉都變成灰色的景象。宋初的名臣范質對他的評價是:「厚德稽古,宏才偉量,雖朝代遷貿,人無間言,屹若巨山,不可轉也。」(《資治通鑒》卷二九一引),顯然這是由於范質等人至少都有歷二朝、事二主的親身體會,理解他的苦衷。
從務實的角度來看,馮道的累受重用對五代政局與官僚體制的穩定倒是有正面作用,馮道在契丹任職時,曾力勸契丹官兵不要殺害漢人百姓。另外,他還主持國子監《九經》(《易》、《書》、《詩》、《春秋左氏傳》、《春秋公羊傳》、《春秋穀梁傳》、《周禮》、《儀禮》和《禮記》)的刻板印刷工程。這是中國史上首度大規模以官方財力印刷套書,歷時二十二年,未曾間斷。即使改朝換代,只要馮道不倒,印書的進度就沒有耽誤。
馮道曾說:「但知行好事,莫要問前程。」一言道盡其為人民服務的真心。從務實的角度看來,對照本專欄之前曾提過的官場不倒翁——裴矩,馮道對百姓的貢獻還是應該給予肯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