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捷克經典】近代文學大師

高嵩明 |2011.09.16
1207觀看次
字級

卡夫卡

躲在「蛻變」與「城堡」中

現在享譽國際文壇的卡夫卡(1883-1924),生前的遭遇和音樂大師馬勒十分相似,兩人都以德語為主要的語言:但兩人也都是所謂「三重」無國籍人。奧地利認為他是捷克人,德國人視他為奧地利人,世界上的其他人則認定他是猶太人。

因此,不管哪一個地方都勉強地收容了他,可卻也沒有一個地方真正歡迎他!卡夫卡一直都想逃離生於斯長於斯的布拉格,但他卻像克普勒第一運動定律中的行星一般,終其一生都得環繞著布拉格這顆太陽運行著!

卡夫卡是一位業餘文學家,他對發表作品十分嚴謹,除了對於已經發表過的文章感到不滿意之外,臨終前他還要求好友布洛德將他尚未發表的作品、手稿、書信和日記都予以焚毀。幸虧布洛德並未遵照卡夫卡遺願,反而整理並出版了卡夫卡全部著作,今天才得以體會到他那種獨特象徵與暗示的筆法。

1930年代以後,卡夫卡的作品突然聲名大噪,引起了全世界文壇的研究與討論,形成了所謂的「卡夫卡學」。卡夫卡他慣用詭異、荒誕與虛擬的比喻,來表達現代人被充滿敵意的環境所包圍,所引發的孤立與無援。

例如在《變形記》(或譯為《蛻變》)當中以小職員一覺醒來發現自己變成一隻連家人都討厭的大甲蟲,藉此暗諷現代人的「異化」、「疏離化」等問題;《洞穴》中以地鼠來比喻小人物為求自保而時時刻刻處於高度警戒的緊張狀態;而《審判》和《城堡》這兩部未完成的長篇則分別批判了司法與行政機構的極度官僚和令人窒礙難行的社群關係!

布拉格市內的約瑟夫區是卡夫卡所謂的「小圓圈」,是一個貧窮又擁擠的地方,令卡夫卡感到窒息難耐,他極力地想逃離這個被他稱為「長著爪子的小媽媽」的布拉格,但一直到他去世的前八個月,都一直苦悶地困在這裡。

今天,布拉格市區內的各種商店裡,依然可以發現無數個卡夫卡的「分身」。舉凡櫥窗、海報、T恤、明信片、馬克杯上,卡夫卡幾乎無所不在,甚至還有自助餐廳將店名由Cafeteria「蛻變」成Kafkateria。稍為一個不留意,可能你也會像在薩爾斯堡嚼「莫札特巧克力」一般地,將各式各樣的卡夫卡吞入腹中。

塞佛爾特

首位獲諾貝爾文學獎的捷克人

塞佛爾特(1901-1986)是第一位榮獲諾貝爾文學獎的捷克人,他出生在布拉格吉胥卡區的一個勞工家庭,緣於對鄉土的熱愛,因此描寫勞工生活、鄉土情懷與愛情的題材充滿了他的詩文作品,如早期的成名詩作《淚中之城》。

因對社會人道的深刻關懷,促使他成為捷克共產黨的早期成員,但在1929年因反對政黨的暴力化而被逐出了捷克共產黨。縱使在納粹德國的占領期間,他依然勇於創作表達出故鄉遭受暴力侵犯的苦痛,因此也贏得「民族詩人」的尊稱。

1948年捷共奪得政權之後,他的作品就長年被禁;1968年蘇聯等華沙公約組織武力鎮壓捷克,他仍堅持待在國內,因此更獲得了人民的尊敬。

1984年塞佛爾特榮獲諾貝爾文學獎,捷共因來自國際社會的關注與壓力,勉強允許經過刪改的詩集出版。雖然他還來不及看到捷克恢復民主自由社會就與世長辭,但是他對於人道關懷與鄉土熱愛的信念,就如同他的萬言回憶錄《世界如此美麗》一般,永遠留駐在捷克人民心中。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