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苗栗訊】二十二年前,苗栗縣泰安鄉文史工作者尤瑪‧達陸創辦野桐工坊,重拾泰雅族系傳統服飾編織技巧再復舊創新,電影《賽德克‧巴萊》中,超過一半的原住民戲服都由野桐工坊設計製作,她的長子也在片中演出,尤瑪‧達陸希望觀眾看電影時,也能仔細品味賽德克族的服飾之美。
四十八歲的尤瑪‧達陸,二十九歲時放下穩定的公職回到泰安鄉大安部落,投入泰雅編織的復舊與傳承,走遍海內外兩百多個部落收集泰雅編織的圖案技巧,累積豐富史料,因賽德克族是泛泰雅文化中的一支,野桐工坊受到《賽德克‧巴萊》劇組委託,設計製作片中半數以上的賽德克族戲服。
尤瑪‧達陸強調,泛泰雅族系中包括泰雅族、太魯閣族、賽德克族的服飾,都是直、橫、斜的線條,加上菱形的組合圖案,充滿幾何的元素,和其他阿美族、排灣族的服飾線條圖案非常不同,直線條的服裝特色也彰顯了族群直來直往、直接訴求的個性。
而泛泰雅的服飾顏色以紅色為主,紅色代表血液,也代表勇士的靈力和勇氣來源,電影戲服雖無法呈現泰雅編織的細節,但服飾上也處處可見紅色色塊,色塊上再以細緻的菱形組合圖案,呈現隱約的美感。
尤瑪‧達陸解釋,《賽德克‧巴萊》的背景霧社,日治時期是示範部落,因此能接觸絲質、紗線、羊毛、印花等許多其他部落無法取得的織品材料,曾發展特有編織和穿戴風格,雖然電影中無法一一呈現歷史細節,但她很高興能透過戲服,讓這部屬於原住民的電影更有深度。
尤瑪‧達陸昨天在雪霸國家公園舉辦的森林之心泰雅服裝秀中,也展示工坊重製的賽德克族服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