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就很少放風箏,但幾天前,竟花了三百元,買回一紙風箏,連自己都感到意外。一路上,我端詳著它,才真正看清楚,風箏由薄紙糊成,骨幹是四根細竹籤,一條縫紉線是唯一的連繫。當初買時,就沒渴望過它能高飛。
賣風箏的老人,是遠從江蘇來台參加文創博覽會的傳統藝術家,攤子不大,所有作品全放進一只皮箱裡,比起台灣多樣的文創商品而言,老人的紙風箏,雖有千年歷史卻顯得老舊而呆板。
老人見到好不容易有人願意停駐,便起身講解飛箏的結構,以及如何使用等等。在示範完成一張紙風箏後,老人還情不自禁地在走道上就玩了起來。
原來,那是一種無法高飛的風箏,只能雖著人體快速移動,在頭頂上盤旋。因此,老人快速地奔走,加上靈活的手勢,飛箏便輕飄飄地飛了起來,這一幕,和老人漸瘦漸駝的身影形成強烈對比。待風箏停後,我決定買下一張,老人開心地說,如果有時間,我願意教你如何做風箏,而不只是放風箏。
買回風箏後,我也開始玩風箏了。但心裡明白,我買回的是一位老人童年時的夢想,和對夢想的熱情。看著風箏,彷彿也看到了我的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