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進黨總統參選人蔡英文在十年政綱產業勞動篇,提出「時薪基本工資應高於月薪基本工資」,而執政的國民黨在行政院主導下,決定把勞委會原本在明年才可能上路的「月薪時薪脫鉤」方案,提前在總統大選前定案執行。
兩大政黨會前後釋出勞工最關「薪」的利多,一是回應學生打工時薪過低的訴求,二是算計勞工的選票。但目前以時薪計酬的勞工,月薪低於基本工資,是因有上班才有薪,若要周休二日,或雇主排班的工時不多,薪資就會更低。
可是若政府以公權力介入,讓月薪與時薪脫鉤,甚至時薪者在例假日上班,也可領雙薪,那雇主自然會撥打算盤。
也就是說,當時薪勞工的人事成本,比領基本工資的全職勞工多,資方會不會因此減少時薪勞工的工作機會呢?
目前職場有個很殘酷的無奈事實,除了國營企業外,許多全職勞工甚至是政府體系內的勞工,不是加班沒有加班費,就是例假日上班無雙薪,連法定的特休假,年度內未休完也不給薪。
連全職勞工都如此,那以營利為目標的企業,在月薪與時薪脫鉤後,難道不會以變相減薪(例如降低每日工時、兩個人做四個人的事等),壓低人事成本嗎?
時薪者薪資有高低之別,高者根本不用脫鉤,因為他們在市場有競爭力,但想透過政策被照顧者,往往是中低階層,特別是勞力掙錢者,蒙受政策所帶來風險的機率相對愈高。
別忘了「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兩大黨為了選票釋出利多時,必須考量現實情況,和各界取得共識,並要研擬周全的配套措施,否則貿然推出或是畫大餅,政策卻無法落實,不但讓基層勞工看得到吃不到,還反而蒙受其害,豈不增加民怨嗎 ?
秀如(新北市/勞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