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鼻喉方程式--主被動治療 減緩耳鳴

邱正宏 |2006.08.22
901觀看次
字級

不久前筆者曾在專欄中發表一篇「應付耳鳴小訣竅」的文章,許多病患試過後覺得很受用,但也有很多人不明白其中道理,其實,這些方法都是有理論根據的。

耳鳴的治療可分成主動治療與被動治療兩種,以往醫界努力的目標都擺在被動治療。所謂被動治療就是將耳鳴當作是一種疾病或病徵,使用各種方法對抗它,病患本身並不參與,只是被動接受醫師和其他專業人員的安排,例如發燒就吃退燒藥、頭痛就吃頭痛藥。

而在耳鳴的治療上,使用耳鳴遮蔽器或接受藥物治療,皆屬於被動治療。被動治療的缺點是一旦治療停止,很多病患的耳鳴又會回到未接受治療時的狀況。

被動治療在發掘耳鳴的病因,與矯正因這些病因所造成的耳鳴具有一定價值,尤其是外耳道、中耳腔及內耳結構性病變所引起的耳鳴,被動治療往往可收立竿見影之效。

另一種治療是主動治療,主動治療是藉由心理治療、認知治療及放鬆治療,讓病患幫助自己,不必依賴外力去克服耳鳴。這種治療的精神在於教導病患不再將耳鳴當成可怕的敵人,相反的,要將耳鳴當成生活中的朋友。

讓病患學習去改變對耳鳴的觀點與想法,不再與之對抗。這樣的治療雖有其理論基礎,但說來容易,做起來並不簡單,尤其是對於重度耳鳴病患;若無良好溝通,有時反而得到反效果,讓病患誤以為醫療人員幸災樂禍。

耳鳴主動治療的理論基礎是,假定耳鳴並非聽覺路徑的「硬體」出問題,相反的,是大腦中負責詮釋聽覺訊號的「軟體」出問題。學者研究認為,這種大腦皮質對於耳鳴的認知是可被修正的,亦即並非要消滅耳鳴,而是要改變病患對於耳鳴的感受。

例如將負面的「為什麼耳朵一直響?是不是長腦瘤?」、「腦內響不停,上天在懲罰我嗎?」、「為什麼是我而不是別人?」、「耳鳴會不會使我的性功能變差?」……等負面思考轉變成「正常人也會有耳鳴,只要環境夠安靜就會聽到」、「這是上天對我的試練、我要接受它」、「耳鳴愈大聲功德做愈多」……等正面認知。若你將耳鳴當成敵人,耳鳴就會對知覺造成沉重負擔。

截至目前為止,醫學上並沒有一種治療可完全根治耳鳴,但藉由合併被動治療與主動治療,的確可達到使耳鳴減輕或消失的目標,即使不能如此,也能使耳鳴對病患的影響減到最小。
(本文作者為景升聯合診所院長、耳鼻喉專科醫師)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