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瑞娟台北報導】癌症病理切片檢查須冒著癌細胞擴散的風險,但國家衛生研究院的倍頻式光學顯微術,已成功突破雷射穿透限制,如同隔牆照相般,不用切片,也無傷口、出血,從體外穿透皮膚取得細胞影像,預計可取代現有穿刺切片,明年底前進入人體實驗。
國衛院這項整合性計畫由台大電機工程系暨光電所教授孫啟光執行,孫啟光表示,此一新型顯微技術包括雷射光源與顯微掃描系統,中心波長一千二百三十奈、十兆分之一秒的脈衝寬度,穿透入皮膚或黏膜,不須靠任何顯影劑,藉由生物體對光頻率的改變,可得到訊號,且對人體無傷害,因此可大面積檢查,方便術中觀察、術後追蹤。
孫啟光說,倍頻式虛擬切片可穿透上皮細胞,約有八成癌症是發生於上皮組織,內臟部位由於較深,可能就須透過內視鏡進入拍攝影像,因此未來透過內視鏡的搭配,至少八成癌症都可運用此技術。
他表示,顯微掃描系統是利用光倍頻信號,將雷射光的頻率予以加倍,二倍頻可觀察到膠原蛋白纖維、肌肉纖維、神經管束等大細胞組織,三倍頻則能掃描到細胞核等細胞與次細胞結構。
孫啟光說,此技術有極高潛力用於癌症等疾病診斷。目前癌症穿刺切片會有傷口,還須擔心擴散,切片若屬良性,病患甚至抱怨白白被切片;也有醫師面對口腔癌病患,好幾個點都想切片,但又不能完全切片,利用此技術即可多點照射。
過去三年來,研究人員在斑馬魚胚胎內觀察胚胎細胞,成功的在無干擾下,取得各器官的發育過程;並在台大醫院提供的人體皮膚標本、口腔癌標本、口腔纖維瘤標本、肺癌標本,以及活體倉鼠口腔中,拍攝到這些組織表皮層與上表皮層的次微米3D影像;國衛院預計明年底前可進入人體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