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山寺由於張繼的〈楓橋夜泊〉而揚名,所以後來歷代詩人墨客,只要落腳寒山寺,必在寺中留詩題字,以與張繼爭鋒,如杜牧在〈懷吳中馮秀才〉一詩中,他就如此寫:
「長洲苑外草蕭蕭,卻算重游歲月遙;唯有別時今不忘,暮煙秋雨過楓橋。」
南宋陸游當年投筆從戎,在赴巴蜀的途中,路經姑蘇時,也寫下〈宿楓橋〉一詩:
「七年不到楓橋寺,客枕依然半夜鐘;風月未須輕感慨,巴山此去尚千重。」
而明人高啟在其〈泊楓橋〉一詩中,也曾這樣寫:
「畫橋三百映江城,詩裡楓橋獨有名;幾度經過憶張繼,烏啼月落又鐘聲。」
清漁洋山人有一次坐船到蘇州時,日暮已沉,且大雨滂沱,他卻冒雨上岸至寒山寺,為思念遠在他鄉的兩位弟兄,而在寺院的山門上題了兩首詩:
其一:「日暮東搪正落潮,孤篷泊處雨瀟瀟;疏鐘夜火寒山寺,記過吳楓第幾橋?」
其二:「楓葉蕭條水驛空,離居千里悵難同;十年舊約江南夢,獨聽寒山夜半鐘。」
唐伯虎寫過〈楓橋有感〉:
「全閶門外楓橋路,萬家月色迷煙霧;譙閣更殘角韻悲,客船夜半鐘聲度。樹色高低混有無,山光遠近成模糊;霜華滿天人怯冷,江城欲曙聞啼烏。」
宋孫仲益也有一首唱和寒山寺的七絕:
「白首重來一夢中,青山不改舊時容;烏啼月落橋邊寺,倚枕猶聞半夜鐘。」
清陳夔龍也寫過這樣的詩:
「一別姑蘇感舊遊,五年客夢上心頭,逢人怕問寒山寺,雲落江楓瑟瑟秋。」
在寒山寺碑廊南側有一方御碑,刻有當年乾隆皇帝所題的〈霜鐘曉月〉一詩:
「姑蘇城北夜泊船,寒山鐘聲清曉傳;舂音斷續亦同此,傳不以鐘以人耳。千愁過客不一況,或聽觀欣或悽愴;在懸待叩總無心,此意畫師何以狀?」石碑的另一面,刻有雍正皇帝的〈寒山詩序〉,這塊御碑保存完整。
至於張繼〈楓橋夜泊〉一詩最早的碑刻,原為宋朝王郇公的手筆,但此碑早已失落,現碑廊裡豎有一方完整無損,刻有〈楓橋夜泊〉一詩的碑刻,是出自晚清學者俞樾晚年八十六歲時的手筆,和乾隆的御碑,同樣珍貴。
詩人墨客歌詠寒山寺的詩,多得不勝枚舉,可見寒山寺在寺廟群中地位如何了。